《傷寒論·三陰病》筆記27|肝病吐血—麻黃升麻湯

三七二、“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者,爲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

如果是傷寒表證,“大下後”會結胸,不會有寸脈沉而遲的現象,現“寸脈沉而遲”,這是直接進入厥陰了。寸脈講的是陽脈,陽脈很弱,裏面的陽氣很弱了,“手足厥逆”,手腳冰冷,這時候“下部脈不至”,尺脈沒有了。

這時候“咽喉不利,唾膿血”,肝是藏血的臟,人的血進入肝被過濾後,從肝的靜脈出來到身上來,肝有血管直接到子官、大腸等下焦裏來,當下焦一寒掉後,下焦凝固了,血沒有辦法下來就往上衝逆,衝到喉呢就腫起來,這是血逆行經脈的表現,嚴重的話就會吐血,即肝血逆往上走。從少陰證以後岀了很多咽喉問題,可知:陰證常常看到咽喉問題

唾膿血”有幾種情況:肝病的人會吐血,胃癌的人也會吐血。如果胃寒,吐血反而比不吐血好。胃癌吐血用《金匱》裏的黃土湯,肝病吐血用麻黃升麻湯。

全身只有一條血管沒有瓣膜,就是肝臟到大腸的血管,肝病就是利用這管道把病毒排出去,故“泄利不止”,腸胃都冷掉了。

麻黃升麻湯專門治療上熱下寒,所以麻黃升麻湯是寒熱並用的湯劑,而且是補瀉寒熱並用在一個方子裏面。

麻黃升麻湯方

麻黃二兩半去節,升麻一兩一分,當歸一兩一分,知母,黃芩,葳蕤各十八銖,石膏碎綿裹,白朮,乾薑,芍藥,桂技,茯苓,甘草炙,天門冬去心各六銖。

單位與仲景的不一樣,故經方家懷疑不是仲景的原方,不是一個朝代的處方,經方也不會有這麼多味藥在同一個方劑裏。

升麻常用在脫肛、疝氣、腸子下墜等墜症上,以升提陽氣。

【神農本草】升麻味甘,性辛,無毒,主解百毒,爲昇陽散毒要藥,功能升清氣,散濁邪。

白朮利三焦油網。葳蕤又名玉竹,專治喉喉不利、喉嚨痛、喉嚨腫脹,麥門冬和麻子仁是相表裏,麥門冬和天門冬都是潤肺的,因爲肝的血逆流上來的時候,血帶來了很大的熱度,就是炎上焦會熱起來了,舌苔會黃,這時候會吐血,靠天門冬潤肺,葳蕤止血把熱往下降,通利喉嚨,因爲下焦太寒了,所以有乾薑等熱藥,上焦太熱了,所以有黃芩、知母、石膏等寒藥,寒熱藥並用。

【神農本草】葳蕤味甘,性平,無毒,爲治風熱風溼入肌作痛要藥,功能祛風清熱,除溼止痛。

用量及煎煮法:

麻黃2錢,升麻1錢,當歸1錢,知母、黃芩、葳蕤各3錢,石膏碎綿裹,白朮、乾薑、芍藥、桂枝、茯苓、炙甘草、天門冬各1錢

十碗水,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碗,去滓,分溫三服。

所以麻黃升麻湯是寒熱錯雜的處方,由此可見寒熱的藥可以同時並用。寒熱藥並用的時候一定要熱藥冷服,藥冷了後再喫。

本方之主證:爲表證無汗,兼咽喉潰爛而腸中虛寒下利者。

鍼灸治疝氣

張仲景在《金匱》裏立“蜘蛛散”讓腹膜慢慢長出來,然腹膜長出來之前,要先把腸子收回去,否則一節腸子漏在外面,到時候堵到了爛掉了,如仲景所說“少腹疼痛入腹”。

1、先下肝經的大敦穴:左邊腹痛扎右腳,右邊腹痛扎左腳,一痛,腸子就收回去了。

2、然後下肝經的母穴曲泉,因爲只有肝經絡過陰器,曲泉一下,腸子就開始蠕動循環了。

開疝氣的藥裏面再加潤腸的藥,把大便通出來,比如開當歸四逆湯裏面加升麻,因爲脫腸所以加升麻。加過藥後,臨牀上,如果小便不利、前列腺肥大,就是真武湯加減。

三七三、“傷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轉氣下趨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寒溼在肚子裏會腹痛,如果不用去寒去溼的藥把寒溼去掉,就會“轉氣下趨少腹”,跑到腸子裏去,便下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