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de.js 蠶食計劃(六)—— MongoDB + Koa 入門

一、安裝 MongoDB

1. 在 Windows 環境下安裝:

// Windows 7 / Server 2008 R2 以上的版本

打開官網鏈接 https://www.mongodb.com/try/download/community

在頁面中依次選擇 On-Premises => MongoDB Communtiy Server,然後選擇 Platform 爲 Windows,最後下載並執行安裝包

 

1. 在 MacOS 安裝: 

也可以按照上面的方法下載安裝包,或者選擇 Download 按鈕旁的 Copy Link,通過 curl 命令安裝

不過還有另一種不需要打開 MongoDB 官網的辦法:直接使用 brew 安裝參考鏈接

首先 tab 倉庫

brew tap mongodb/brew

然後安裝社區版本

brew install mongodb-community

安裝的時候會自動創建配置文件:

  • 配置文件: /usr/local/etc/mongod.conf
  • 日誌目錄: /usr/local/var/log/mongodb
  • 數據目錄: /usr/local/var/mongodb

可以用 mongod --version 命令來檢查是否安裝成功

如果能正常顯示當前版本,就說明安裝成功,可以直接進入下一節

 

如果提示 "command not found: mongod" ,就得手動配置環境變量

需要先找到 mongod 的安裝位置,由於安裝的版本不同,路徑不會完全一致,可以一步一步的來找:

先進入 Cellar 目錄:

cd /usr/local/Cellar

然後通過 ls 命令查看當前目錄下的文件,然後進入帶有 mongodb 的文件夾,然後逐步深入,直到進入 bin 文件夾,使用 pwd 命令查看完整路徑

記下這個路徑備用,打開環境變量配置文件

vim ~/.bash_profile

添加一行變量(把路徑改成自己的路徑)

export PATH=/usr/local/Cellar/mongodb-community/4.2.8/bin:${PATH}}

保存文件,執行以下命令

source ~/.bash_profile

然後就可以使用 mongod 命令了

 

 

二、啓動 MongoDB

如果直接啓動

mongod

會直接報錯 Data directory /data/db not found

這是因爲使用不帶參數的 mongod 命令會使用默認的數據目錄 /data/db

如果使用之前創建的配置文件啓動就不會有問題:

mongod --config /usr/local/etc/mongod.conf

如果覺得這樣的啓動命令很累贅,就創建一個 /data/db 目錄

sudo mkdir -p /data/db

然後就能使用 mongod 命令啓動了,

// 如果遇到 Address already in use 這個錯誤,是因爲端口號佔用,清理對應端口的 pid 即可

可以在瀏覽器訪問 localhost:27017 確認是否成功啓動

如果需要關閉服務器,可以使用 Crtl + C 組合鍵

 

這個啓動 mongod 的終端可以放在一邊了,新起一個終端,打開 MongoDB shell

mongo

注意這個命令不是 mongod

在啓動的 shell 裏面輸入 help,查看可用的命令

如果不想使用命令行來操作 MongoDB,可以使用可視化工具,比如 RobomongoNosqlclientNavicat

 

 

三、MongoDB 創建數據

接下來在 MongoDB 中插入數據,首先創建一個數據庫

use Movie

這裏創建了一個名爲 Movie 的數據庫,但這時的 Movie 數據庫還沒有數據,所以 show dbs 不會列出剛纔創建的數據庫

 在當前數據庫中創建一個集合,並插入一條數據

db.createCollection("movies")
db.movies.insert({"name":"讓子彈飛","years":"2010","director": ["姜文"]})

注意: 和創建數據庫類似,在 MongoDB 中,創建集合後要再插入一個文檔,集合纔會真正創建

當插入了具體的數據之後,數據庫纔算創建完成,接下來了解一下基本的增刪改查

 

1. 新增數據

在 MongoDB 中可以使用 insert 向集合插入數據,每條新建的數據都會自動生成一個主鍵 _id

使用 insert 插入數據時,如果沒有攜帶主鍵 _id,則新增數據;

如果攜帶了 _id 且 _id 沒有重複,則新增一條自帶 _id 的數據(不會自動生成 _id);

如果攜帶了 _id 且 _id 衝突,則拋出“主鍵重複”的錯誤,保存失敗。

 

2. 查詢數據

在 MongoDB 中查詢數據一般使用 find 方法

db.movies.find().pretty()

這裏的 pretty() 用來格式化查詢結果

在查詢條件中,還可以加入條件判斷

 

3. 更新數據

在 MongoDB 中使用 update 和 replaceOne 來更新集合中的文檔

其中 update() 可以接收三個參數

第一個參數爲查詢條件,和上面的 find 類似;

第二個參數爲操作符,比如 $set 用來設置新屬性;

第三個參數爲配置項,暫時不提。

這裏我先新增了一條數據,然後通過 update 修改了這條數據的 name

可以看到,只有 name 被修改了,years 並沒有發生變化,也就是說 update()$set 只會合併相應的字段

如果需要替換整條數據,可以用 replaceOne()

  

4. 刪除數據

可以使用 remove 來刪除集合中的數據

該方法和 find 類似,都是接受一個查詢條件,然後從集合中刪除查詢到的文檔

remove 的 query 參數是必填的,如果往 remove 方法中傳入的查詢條件爲空對象 {},會刪除整個集合的數據

另外, 可以使用 drop 來刪除集合,dropDatabase 來刪除數據庫

db.collection.drop()
db.dropDatabase()

關於 MongoDB 的介紹就到這裏,深入瞭解可以參考 MongoDB 中文網 

 

 

四、在 Koa 中連接 MongoDB

先創建一個 Koa 項目,可以參考之前的文章《Node.js 蠶食計劃(五)—— Koa 基礎項目搭建》

在項目的根目錄創建一個 mongodb 目錄,然後在該目錄下新建  config.js,用來保存一些數據庫常量配置

// /mongodb/config.js

const dbUrl = 'mongodb://127.0.0.1:27017'; // 數據庫地址
const dbName = 'Movie'; //數據庫名稱

module.exports = {
  dbUrl,
  dbName
}

然後安裝 mongodb 中間件

yarn add mongodb

在 mongodb 目錄下創建一個 index.js,使用中間件連接 MongoDB 數據庫

// /mongodb/index.js

const { MongoClient, ObjectID}  = require('mongodb');
const { dbUrl, dbName } = require('./config');

// 連接數據庫
MongoClient.connect(dbUrl, (err, client) => {
    console.log("Connected successfully to server");
    const db = client.db(dbName);
    // db.close(); // 關閉連接
});

我的項目結構是這樣的,其中 app.js 是入口文件

可以在 app.js 中 require('./mongodb') 直接引入剛纔的 index.js,檢查一下是否能夠正常連接數據庫

啓動項目,如果在 MongoDB 的終端看到連接的提示,則表示成功連接數據庫

 

 

五、封裝 MongoDB 類

實際場景中肯定不會每次查詢都調用一次數據庫,所以需要封裝一個類,通過類的實例來操作數據庫 

// /mongodb/index.js

const { MongoClient, ObjectID } = require("mongodb");
const Config = require("./config");

class Db {
  static getInstance() {
    // 單例模式 解決多次實例化 實例不共享的問題
    if (!Db.instance) {
      Db.instance = new Db();
    }

    return Db.instance;
  }

  constructor() {
    this.dbClient = ""; //db對象
    this.connect(); // 實例化的時候就連接數據庫
  }

  connect() {
    // 連接數據庫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if (!this.dbClient) {
        //解決數據庫多次連接的問題
        MongoClient.connect(Config.dbUrl, { useUnifiedTopology: true }, (err, client) => {
          if (err) {
            reject(err);
            return;
          }
          this.dbClient = client.db(Config.dbName);
          resolve(this.dbClient);
        });
      } else {
        resolve(this.dbClient);
      }
    });
  }

  //查找操作 collection:表名 json:查找條件
  find(collection, json) {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this.connect().then((db) => {
        let result = db.collection(collection).find(json);
        result.toArray((err, docs) => {
          if (!err) {
            resolve(docs);
          } else {
            reject(err);
          }
        });
      });
    });
  }

  //新增操作
  insert(collection, json) {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this.connect().then((db) => {
        db.collection(collection).insertOne(json, (err, result) => {
          if (!err) {
            resolve(result);
          } else {
            reject(err);
          }
        });
      });
    });
  }

  //修改操作
  update(collection, json1, json2) {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this.connect().then((db) => {
        db.collection(collection).updateOne(
          json1,
          {
            $set: json2,
          },
          (err, result) => {
            if (!err) {
              resolve(result);
            } else {
              reject(err);
            }
          }
        );
      });
    });
  }

  //刪除操作
  delete(collection, json) {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this.connect().then((db) => {
        db.collection(collection).removeOne(json, (err, result) => {
          if (!err) {
            resolve(result);
          } else {
            reject(err);
          }
        });
      });
    });
  }

  //在進行查詢或者刪除操作的時候,我們一般都會通過id去進行操作,但是我們直接使用傳遞過來的id是不起作用的,需要使用mongodb提供的ObjectID方法,生成一個新的id去查詢。
  getObjectID(id) {
    return new ObjectID(id);
  }
}

module.exports = Db.getInstance();

// 代碼摘自 https://juejin.im/post/5e4765626fb9a07cad3b93dc#heading-24

封裝好了,在 app.js 試試

//...
const bodyParser = require('koa-bodyparser');
const DB = require('./mongodb');
//... app.use(bodyParser()); router.post('/save', async(ctx, next) => { const form = ctx.request.body; console.log('form------>', form); const result = await DB.insert('movies', form); // 新增 ctx.body = result; }); router.get('/list', async(ctx, next) => { const result = await DB.find('movies', {}); // 查詢 ctx.body = result; }); //...

上面引入了 koa-bodyparser 來處理 POST 請求的參數

然後寫了一個新增數據的 post 接口 /save,和查詢數據的 get 接口 /list

接下來先用 PostMan 測試一下 /save 接口

這裏傳的參數是 JSON 格式,需要在 Headers 中設置 Content-Type 爲 application/json

如果設置爲 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就需要用 querystring 轉碼

 

保存成功之後,再試試 /list 接口

到這裏一個簡單的後端服務就搭好了

但這裏我們直接使用了 mongodb 中間件來連接數據庫,對數據庫的操作比較原始

一個工程化的後端項目,通常會設計 Controller 來管理 API,還會通過 Schema 來規範集合

這些都可以通過 使用 mongoose 來實現,在後面的文章中會介紹

 

參考資料:

《MongoDB 中文手冊》

《koa2 + jwt + mongodb入門實戰》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