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解耦”視角,論爲什麼特斯拉正走向衰落?

雲棲號資訊:【點擊查看更多行業資訊
在這裏您可以找到不同行業的第一手的上雲資訊,還在等什麼,快來!

你好,這是我在【物女心經】專欄寫的第187篇文章。

已故哈佛商學院著名教授兼“顛覆性創新理論”的作者克萊頓·克里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在接受採訪時曾說:

“在行業的早期階段,當產品的功能和可靠性仍不足以滿足客戶需求時,專有解決方案几乎總是正確的,因爲它使創新團隊以最優化的方式,將所有組件集成在一起。

“但是,一旦技術成熟並走向更好,行業標準就會出現,逐步衍生並推進各種接口的標準化,這使得該領域內的公司可以專注於整個系統的各個部分,並使產品更加模塊化。那時,早期領導者的競爭優勢就消失了,定義模塊化組件的公司具有更強的盈利能力。”

這種產品成熟度提升之後逐步模塊化解耦的思路,與暢銷書《雪崩效應》中的論述極爲相似,

這本書中提到,任何一種技術或者產品,表面上看起來是渾然一體的,但如果仔細觀察,我們會發現,它其實是由若干不同的部分組成的,可以將它小心的拆分開來。通過拆解,採用分而治之的方式,可以有效降低技術或者產品的推進風險。

244993ee11cbd096835634c3154aabdf_jpg

在物女心經專欄往期文章《爲什麼說物聯網平臺是“解耦思維”的集大成者?》中,我曾經詳細介紹過解耦思維,一個基本理念是在已經觀察到的幾乎全部領域,隨着技術和產品成熟度的提升,將會伴隨硬件與軟件之間、控制與執行之間、系統與組件之間的逐步解耦。

這種做法可以降低單一企業協調整個鏈條的風險,從而激發更多創新的誕生。各個企業之間形成合力,最終推進產業的整體性爆發。

當我使用解耦的視角持續觀察AIoT領域的演進時,看到了很多鮮活的例子,當然也有一些公司正在走向這個趨勢的對立面。這篇文章就來與你分享那些關於“順解耦”,以及“逆解耦”的最新進展。

5G:分離與切片

9f0aa8684fec74f40998e68b9e9f760a_jpg

在通信領域,解耦思維運用得極爲淋漓盡致。

第一個例子,就是大名鼎鼎的5G網絡切片。

它建立在多重的解耦與分離的基礎之上,其中涉及到的解耦包含用戶平面(User Plane)、控制平面(Control Plane)與轉發平面(Forwarding Plane)的彼此分離。

用戶平面是在無線接入網絡中,實際傳輸業務、應用數據的設備體系,比如手機上看到的網頁、聊天信息,就是通過用戶平面傳輸。控制平面上承載的是用戶和網絡的交互控制信息,比如我們上網時建立、保持、釋放連接的過程,就是通過控制平面完成。轉發平面就是按照通信協議,進行數據傳輸的功能。

用戶平面與控制平面的解耦,使得用戶平面的功能可以下沉到邊緣雲,讓網絡可以在離用戶最近的地方提供服務,減低時延,提升可靠性。

控制平面與轉發平面的分離,使得在網絡中也可以引入類似於導航系統與公路系統之間的關係。控制平面起到導航系統的作用,轉發平面就是傳輸數據的公路系統。

控制平面與轉發平面分離之後,人們的想象力逐漸爆發,工程師們發現網絡的物理連接並不重要,從而催生了軟件定義網絡SDN的發展,也就是說,網絡本沒有路,你若需要,SDN隨時可以給你定義一條路。

在這之後的進展一發不可收拾,人們又開始構想網絡功能的虛擬化NFV,讓網絡就像一張白紙,任意畫成網絡擁有者希望的樣子。越來越靈活的網絡服務,意味着一個實體網絡可以被靈活的定義成很多的虛擬網絡。

略去過程中艱苦卓絕的努力,以及專家們體力透支的暈厥,最終這些技術奠定了5G網絡切片的基礎,針對不同用戶,令網絡可以千人千面。

第二個例子,一種新型的技術架構O-RAN。

O-RAN 中的O是開放(Open)的意思,RAN是無線接入網(Radio Access Network)。

我們常見的基站,就是RAN的主要組成部分。無線基站與基站控制設備之間的協議是設備廠商的私有協議,也就是說,購買A廠商的基站控制設備,那麼意味着所有基站也要購買A廠商的設備。採用A廠商的基站控制設備,也就只能採用A廠商的核心網接入設備。

隨着通信技術的普及,越來越多的設備廠商開始加入這個行業。設備種類越來越多,某一家公司想要“包圓”就越來越難。爲了方便相互之間的對接,通信行業就開始推動技術開放,推動“解耦”,讓廠商之間劃清界限,將原來緊密結合的系統進行拆分,把子系統之間的邊界定義清楚,制定成統一的接口協議。

O-RAN提供了一系列全新的無線接入網絡的生態發展思路,首先,開放的協議讓任何廠商的基站和任何廠商的控制器之間可以互相操作;其次,基站的軟件和硬件平臺解耦,專用計算硬件可以被通用計算硬件取代,大大降低了基站製造的複雜度。

5G和O-RAN有可能給通信領域帶來根本性的動盪,形成大量的創新機遇以及新型服務。

工業互聯網:平臺與白盒

c40f72273993666a6c1c3dc93197cb1c_jpg

無獨有偶,在工業互聯網領域,解耦思維同樣正在逐步普及。

第一個例子,工業互聯網平臺。

工業互聯網平臺的本質是操作系統。過去做硬件的人不用管軟件,但是做軟件的人必須兼顧兩者,既看硬件又編軟件。然而有了操作系統之後,軟硬件彼此“解耦”,做軟件的人可以不看硬件了。這並不是誰強誰弱,也不是誰重要誰不重要的問題,而是大家通過實踐形成了共同遵守的共識。

比如以安卓爲代表的操作系統,通過虛擬抽象層實現了硬件和軟件的分離和解耦,即所有的軟件和應用開發者只需根據操作系統提供的編程接口,開發出的應用軟件就可以運行在所有基於該操作系統的設備上,而無需考慮設備中各類硬件配置。

203fb142b102a67a9c44bb5fb76a4bc0_jpg

操作系統在硬件抽象的基礎上建立了標準化,軟件與硬件工程師之間通過充分溝通,定義好了彼此之間的溝通邊界和交互平面,形成共識。而這種共識已經固化成爲標準和習慣,所以不需要再重複溝通。隨着工業互聯網平臺的演進,OT(運營技術)與IT(信息技術)工程師之間互相協同,逐步促進IT與OT層面的解耦。

第二個例子,工業設備的“白盒化”。

類似於通信領域的現狀,工業中也存在設備、協議、操作系統、編程軟件緊密綁定的情況。自從在1970年代PLC(可編程邏輯控制器)和DCS(分佈式控制系統)進入工業領域之後,控制層的自動化硬件和軟件結構從沒變動,一直圍繞着捆綁式的自動化硬件和軟件在演進。

這與1970年代的小型計算機市場非常類似,當時幾乎每一個小型機的供應商都是以硬件軟件捆綁的應用方式和軟件工具,以及自己的渠道夥伴和軟件供應商進入和佔領市場。工業設備的白盒化這個趨勢在很多場景中發生,典型的包括流程工業、離散控制和工業機器人等。

在流程工業,開放過程自動化架構OPA標準化現場設備的基本輸入輸出,及監管控制功能塊的執行。

在離散控制,統一自動化平臺UAP讓控制器可以最大限度的採用通用化的硬件,推進硬件與軟件解耦,並使得通訊走向標準化。

工業機器人,硬件與軟件平臺也在逐步分離,ABB、發那科、庫卡等機器人硬件,通過MTEK和Bright Machines等公司的軟件方案,可以更靈活的控制和編程。

工業互聯網平臺與設備白盒化的推進,亦將對行業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解耦的反面

有沒有人站在解耦思維的反面呢?當然有,代表性“患者”都很自負,一個喬布斯,一個馬斯克,看來這是個“天才病”。

c2ecdd71fb6662c26bc06d57081e31c5_jpg

提起這兩個人,總會想到一句名言,“如果是你引領着人們開始向新的方向賽跑,最終是不是你贏得了比賽其實並不那麼重要。”

與解耦的思維相反,硬件與軟件、控制與執行之間的緊密集成,並不利於推動創新的大規模引爆,拒絕解耦的集大成者往往其輝煌難以持續。

蘋果是那個帶動智能手機勢如破竹人手一個的公司,也是那個將手機硬件與操作系統一手在握的公司。在某些方面蘋果是開放的,但是在硬件與操作系統之間,蘋果選擇了綁定與封閉。

雖然iOS爲蘋果爭取到了更快的上市時間以及更佳的初始用戶體驗,但安卓作爲操作系統的價值在前文中已經闡述過,反轉發生的很快,在2010年安卓的市場佔有率就超越了iOS。

7f162fa8596fdbc8e1ebd6fabcb51f57_jpg

與智能手機相比,智能汽車涉及更復雜的生態,如何與生態企業之間進行良好互動,是智能汽車成功與否的關鍵。雖然特斯拉享受到了軟硬件綁定帶來的快速上市優勢,但能夠領先多久是個問題。

《彭博商業週刊》曾經寫過一篇封面文章《爲什麼造電動汽車比造火箭更難》,分析過其中的複雜度。

35bc389ae7db637e5f6bfe999129df0d_jpg

火箭每次只造一枚,全部零部件都精細打磨,而電動汽車是依靠流水線生產的,一輛車由幾萬個零件組成,規模化生產的難度可想而知。造火箭,是個封閉系統裏的短期目標,而造電動車,是開放系統裏的長期目標。

雖然特斯拉宣佈開放自家專利,讓其他企業免費使用,也面臨在市場上難以找到能夠滿足自己需求的可用產品,但在技術理念上,特斯拉奉行的仍舊是封閉體系,這使得特斯拉需要一人扮演多種角色,在各種技術層面升級打怪。

特斯拉不僅要在電動汽車的研發製造上與同行和傳統車企競爭,還要在自動駕駛上與百度、谷歌們競爭,這使得特斯拉至少需要在三條戰線上同時發力。

任何一家企業,所能掌控的資源、人力是有限的。而多條戰線的同時發力,則勢必會導致特斯拉的資源配備處於多線狀態,而面對來自電動汽車和自動駕駛領域越來越激烈的競爭,也或將使得精力有限的特斯拉變得應接不暇。

寫在最後

52ec7042d48e512b713d83f358328af6_jpg

《雪崩效應》的作者默舍•尤德考斯基說,商業和技術本身具有一定的結構和體系,當人們適當地拆散其結構,並予以重新組合,便能釋放出猶如雪崩般巨大的能量。

經驗告訴我們,歷史上許多重要的技術革命,都是從解耦開始的。這些分離、拆解就像是一顆小石子引發的雪崩,牽一髮而動全身,由小到大的力量出人意料、非比尋常。

這篇文章我們彙總在物聯網領域那些解耦思維的最新實踐,他們帶來了創新的源泉,從想法到落地同樣需要一個不短的過程。

本文小結:

●任何一種技術或者產品,表面上看起來是渾然一體的,但如果仔細觀察,我們會發現,它其實是由若干不同的部分組成的,可以將它小心的拆分開來。通過解耦,採用分而治之的方式,可以有效降低風險,激發創新,從而實現更大層面的市場引爆。

●在5G和工業互聯網領域,有很多運用解耦思維的例子,他們有可能給產業帶來根本性的動盪。

●與解耦的思維相反,硬件與軟件、控制與執行之間的緊密集成,並不利於推動創新的大規模引爆,拒絕解耦的集大成者往往其輝煌難以持續。

【雲棲號在線課堂】每天都有產品技術專家分享!
課程地址:https://yqh.aliyun.com/live

立即加入社羣,與專家面對面,及時瞭解課程最新動態!
【雲棲號在線課堂 社羣】https://c.tb.cn/F3.Z8gvnK

原文發佈時間:2020-07-13
本文作者:iot101君
本文來自:“物聯網智庫”,瞭解相關信息可以關注“物聯網智庫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