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心學7

心外無的——生命境界的無限圓融

一、心與物的關係

曾經我們把王陽明放到極端的主觀唯心主義。董平則認爲中國的主觀唯心主義只出現在佛教中。

山中花開:學生問:“先生說無心外之物,那山崖的花自開自落在你心外,如何在你心內了呢?”王陽明:“你沒有來看這個花時,花與你的心同歸於寂;當你看到時,這個花就分明起來。”

這曾被作爲主觀主義的證據。

董平的解讀:寂與顯、動與靜是事物存在的一種狀態;王陽明並未否認事物存在。

寂感神應——當物體客觀存在時,包含着向顯轉化的無限可能性;沒前沒後沒中間,是同時存在的。

認知情境下的心與物的關係。

二、事物的兩種存在狀態:“寂”與“顯”;

問題,在兵馬俑被髮掘前兵馬俑是否在?

寂:就是兵馬俑被髮掘前

顯:兵馬俑被髮掘後

由寂向顯的轉換可以發生與一瞬,並且可以是同時的,取決於這同一個客觀特在構成不同的關係情境。

三、“心外無物”作爲一種生命境界

關心    仁者以天下萬物爲一體

心外有物——不關心那個物,僅僅把物當成物

心外無物——把物當成我主體的一部分

四、“心外無物”與主體價值世界的建構

在生活實踐中,把各種各樣的事物納入我們的世界,這樣我們的現實世界和意義世界會越來越大。

提問:

1、西方的注重反思和東方的反思狀態有什麼不同,或者是有什麼共通性?

2、格物的物是事嗎?

物者事也,事是介入了主體活動的。既然是我的事一定是與我有關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