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日記|飄緲如仙的《古樹扭風》

進入了伏天,悶熱成爲天氣的主旋律。儘管現代生活有空調可以降溫,但在空調房裏呆久了,總有些不適。

倘若坐在一棵古樹下,沏一壺香茗,享受清風的吹拂,再有悠揚的樂曲而伴,想必定是愜意的。今天推薦一首樂曲,願爲大家送去一份清涼。

曲名:《古樹扭風》

作曲:張福全

這首《古樹扭風~樹癭壺》,由風潮唱片出口,收錄於《聽壺》專輯中。

傳說

這裏邊還有一個小故事。

明朝正德年間(1506—1521年),宜興名門望族吳氏家中,出了一位紫砂壺發展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他就是供春。

供春,又稱供龔春、龔春。原爲宜興進士吳頤山的家僮。據記載,吳頤山未中進士前,曾就讀於宜興金沙寺。書僮供春看見有僧人以陶缸中的細土和之,捏築爲壺。供春便竊仿老僧心匠,亦淘細土,茶匙掏空壺穴,指掠內外,再窯爐燒製,做成“栗色暗暗如古金鐵”的茶壺。

供春的這把紫砂壺,名叫樹癭壺。

到了上個世紀初,知道供春,知道樹癭壺的人並不多。

那件國寶,在地攤上躺了好多年,當時的開價只有一塊大洋。從地攤貨,最終變成國寶,幸虧遇到一個識貨的人,那人名叫儲南強,江南的一位文化名士。

1928年,儲南強在蘇州一家雜貨攤上,看到一把壺,鄒巴巴,髒兮兮的。他覺得這把壺,像古籍中描寫過的樹癭壺,人家要價一塊錢,於是他不動聲色地將這把壺買下。

當時,儲南強心裏還有點疑惑,便請來書畫家、鑑賞家黃賓虹。黃賓虹對這把壺愛不釋手,讚不絕口,他說:這就是樹癭壺。

黃賓虹說:當年供春,是模仿銀杏樹上的樹癭,也就是枯瘤子,做的這把壺。現在,你看這把壺的蓋像個南瓜柄,顯然是後配的。儲南強回去以後,就對這把壺的傳承史進行了研究,最終得出的結論是,黃賓虹說得對。

既然壺蓋不合適,咱們就重配。儲南強又請出了當時一位制壺高手裴石名,請裴石名依照樹癭的造型,重新配了一個蓋子。

五百年後,黃賓虹識爲癭。英國人曾以兩萬金易之而未能。如今,在紫砂壺市場上,紫砂鼻祖明代“供春壺”的真品少之又少,幾爲稀世珍寶。

聽曲

漫步於青山峻嶺,遠眺山巒翠黛,薄霧朦朧。晨夕之間,霧靄流雲,蒼翠環繞,似有縹緲的鐘聲,古雅空靈,叩擊心脾。

看古樹枝蔓,遮天蔽日,信步於古樹之下,聽山林間,鳥唱蟲鳴,泉水叮咚,流水潺潺,水聲、鳥鳴聲,和着山間的風,都化作了琴瑟之音,靈動而清新。

擁抱山巒,撫摸古樹的年輪,一棵古老的銀杏樹,佇立山中,千百年,風吹雨濁,歷盡滄桑。但它卻依舊青翠繁茂。風吹過時,枝葉搖曳。每一片葉子,都是一段纏綿的故事;每一片葉子,都是對時光的參悟;每一片葉子,都是對歲月的回首;每一片葉子,都是說不盡的禪意。       

簫聲、箏聲、笛聲、鐘聲,聲聲和諧交融,微風、流雲、清溪、古樹,樣樣醉人心脾。於是便有了這首古意盎然,滄桑幽遠的《古樹扭風》。留下清茶般的淡雅和爽宜人的熨帖,讓這寧靜、古樸之音,讓這大自然深邃寬廣的能量直抵心底,療愈傷痛的靈魂。

感悟

閉目聆聽,返璞歸真,跳動的音符風一般的吹過心海。歷史的沉淪,世事的變遷,訴說着古老的故事。你若有才有人嘗之,就是價值;無人嘗之,只好流於塵世。幸好遇見懂你賞你的人。吹去雜蕪,吹去塵埃,保持着原有的尊貴。

做人何嘗不是如此,洗盡鉛華,遠離塵囂,琴聲如茶,透過軀體浸潤靈魂,給自己留下一片寧靜與清幽,讓心變得脫俗。

王維有詩云: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若有空閒,邀上兩三好友喝茶、聽音、論詩、參禪,保持內心的豁達與寧靜。

(圖片來自網絡)

—END—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