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想說愛你不容易 - 我親歷的探索原生家庭問題的四個階段

---

寫在前面:文章裏有涉及一些我在處理原生家庭問題時,對我幫助很大的書和播客。我把這些資料整理在了文末,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在文末找到這些資料。

---

正文:

大概一年前,我寫過一篇關於原生家庭的文章,《原生家庭以及我與我、我與世界的關係》,講述了我在原生家庭這個課題上探索的過程,這篇文章記錄了我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又如何從自己固有的模式中走出來,重新看待原生家庭和成長經歷。

“掌控欲強、高標準嚴要求、習慣性否定孩子、重男輕女”,我是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長大的。後來在與朋友們聊天的時候,我發現很多人都有類似的父母。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不論是作爲一個孩子成長爲一個成年人,還是作爲一個女孩成長爲一名女性,會經歷很多內心受傷的時刻。而這些傷口往往又是隱形的,無法向其他人訴說的。因爲無論是多麼嚴重的創傷,當向他人訴說的時候,聽到最多的是這樣的聲音:“他們是你的父母,你幹嘛跟你的父母計較。你父母生了你,你要學會感恩。”

所以,當一個人在處理原生家庭創傷的時候,想要得到周圍人的理解和支持其實是很難的一件事情。而擺脫原生家庭對自己的負面影響,在心理和精神上獨立起來的過程,需要很多的勇氣和力量,往往離不開來自他人的愛、鼓勵、支持和幫助。需要鼓勵卻很難得到,走出來的過程艱辛又漫長,這是一個人在面臨原生家庭問題時,經常面臨的困境。

之所以再次談起原生家庭的話題,是因爲最近一次受邀在心理學團體課程上做分享的時候,我分享瞭如何讓自己的內心強大起來,重新面對原生家庭的經歷。分享結束之後,在答疑環節,一個女孩子問了這樣一個問題:“如何放下對父母的怨恨?”我至今記得心理學機構的校長田校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不是放下,放下有可能還會撿起來,要放掉。”

我聽着田校的回答,陷入了沉思。想要放掉,真的不容易。回憶起自己從30歲到現在,這三年的時間裏,在處理原生家庭這個議題時,情緒起起伏伏,從最初的怨恨,到現在有了一些面對的力量,每一步走的都不輕鬆。如果有人問我,在這條探索的道路上,我希望得到什麼樣的幫助。我還是希望能遇到一個過來人,跟我講講他的經歷,分享一些他的經驗。這對於我來說,將會是莫大的鼓舞和激勵。

這個想法促使我再次提筆,寫一寫原生家庭這個話題,我想把我在探索原生家庭問題上的心路歷程詳細的分享出來。我在心理上經歷了哪些階段,這期間又有哪些書、播客和心理學工具幫助了我。我是從什麼樣的原生家庭中長大的,這三年來我的變化又有哪些。雖然每個人的經歷會有不同,但是心理上會有一些共性的部分,我希望這樣的分享能夠幫到有需要的朋友。當然,我心裏更希望的是,每個人都有幸福的童年和青少年時期,不需要經歷這樣難熬的探索過程。

先簡單聊聊我的原生家庭吧。我的父母是控制慾很強的父母,要求非常多,標準也非常高,對我的要求就是樣樣都要比別人強,樣樣都要做到完美。小時候印象最深的,就是家裏來了客人,我可能也就跟客人說了三句話吧。客人走之後,父親把我這三句話掰開了揉碎了,告訴我哪句話說的不得體,哪句話語氣和用詞不對,最重要的是,父親問我:“你怎麼能不笑呢?”

這是我生活中最常出現的畫面。從早上起牀到晚上睡覺,各種各樣的規矩在等着我。父親負責立規矩,母親負責挑毛病。“這個不對”、“那個不好”、“你是不是傻”、“又醜又笨”、“我對你太失望了”,“你怎麼這麼敏感、蛋殼心理、blablabla”,批評和指責,不絕於耳。

初中的時候,成績還不錯,但是從來沒被誇獎過,聽到的最多的話是:“考第一是應該的”。剛上高中的時候不適應,成績有些滑坡,又時不時聽到這樣的話:“女生就是不行,這要是男生,就不會有成績下滑的問題”。高考結束之後,我最常聽到的話裏又多了兩句:“xxx能考上清華,你爲什麼不能”、“我要是有個兒子,早就上清華了”。我很無奈,可是我確實沒有考清華的實力,在這一點上,我無力反駁。

“你要聽話、懂事、孝順”,這也是我常聽到的話。叛逆期的時候還是掙扎了一下的,有一天父親用很認真的語氣跟我說:“你的命都是我給的,我讓你還給我你就要還給我,聽個話有那麼難麼?”我突然意識到,在這個家裏,聽話是個生死攸關的事情,我的想法、感受在這個家沒有存在的空間。我也突然明白,爲什麼我明明沒做錯,還是會捱打捱罵,原因很簡單,我沒聽話。

從那以後,我變得很乖。我沒有別的辦法,在這個家裏,乖才能生存下去,我只得先放棄自己人生的選擇權。於是,學文還是學理,大學選哪個學校、哪個專業,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選哪個offer,全是由父親做主,我完全沒有說話的餘地。雖然我內心的想法,和父親做出的選擇完全不一樣。

我以爲工作之後,我就能解放了。但是我發現,父母的控制越來越嚴格:

母親要求我上報每一筆收入和支出,甚至是上下班公共交通要花多少錢都要上報;

父親要求我考公務員,幾乎每次與父親的通話都是圍繞考公務員展開;

沒有男朋友的時候母親天天催,甚至要給我的同學打電話,讓我的同學給我介紹男朋友;

找了男朋友父母不喜歡又讓我分手;

沒結婚的時候催結婚;

結婚之後催生小孩......

我試圖表達我的感受和想法,可是我發現,父母根本就聽不進去,他們根本就不關心我的感受和想法,只有“你應該、你應該、你應該......"。我覺得越來越壓抑,越來越痛苦,和父母的爭執也越來越嚴重,冷戰終於爆發了。

我以爲父母和子女之間,最嚴重也就不過如此。等過段時間大家冷靜下來,還可以再溝通。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接到家人的電話,劈頭蓋臉的罵我:“你怎麼回事,有你這麼對父母的麼,你別整事了,你怎麼這麼不孝,blablabla......"還在辦公室的我,眼淚瞬間流下來,我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我感覺天都要塌了,只是因爲我沒聽話,父母就把親戚拉到他們的統一戰線上去。本該是世界上最愛我最應該保護我的父母啊,爲什麼對我這麼殘忍。後來我陸續接到親戚的電話,說着類似的話,我開始變得麻木。直到有一天,老公對我說,我接到了你父母的電話,他們跟我抱怨你,說你對他們不好。

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終於出現了。

憤怒,極度的憤怒,人生第一次,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憤怒。當憤怒像海嘯一樣呼嘯而來時,我感覺到我要被憤怒淹沒了。憤怒順着血管、隨着血液奔湧到我的大腦,我的大腦要炸了!我的頭皮也快要炸了!憤怒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我懷疑我要被憤怒拍死在海灘上了。“爲什麼要這樣對我,爲什麼!我難道只是你們手裏的牽線木偶麼?我沒聽你們的話就是犯罪麼?至於要這麼懲罰我麼?至於要毀掉我的人際關係麼?我到底是你們的孩子,還是你們的仇人!”我感覺內心有一隻噴火的巨龍,要把全世界都燒個一乾二淨!我的內心有一隻不斷咆哮的獅子,我恨不得用獅吼功把全世界都震碎!

我太憤怒了!

這是我經歷的第一個階段,被各種情緒裹挾着,憤怒、不滿、不解、委屈、失望.....在這個階段,我很幸運的遇到了《與內心的小孩對話-如何治癒你的童年創傷》這本書。

通過閱讀這本書,我知道了,不止我一個人在經歷這些,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跟我有相同的遭遇。在這樣的遭遇之下,我有情緒是正常的。我的情緒是在自救,情緒在提醒我,我受到了傷害,我有權力捍衛我自己。

也許其他人不能理解我爲什麼在那段時間裏拒絕與父母再聯繫。很多親戚打電話或發微信給我,讓我給父母打電話,讓我回家,我都拒絕了。因爲那個時候我明白了,我要先處理好我自己,照顧好我自己,我得先給我自己喘口氣的餘地,我暫時不能再受父母的影響了。當我沒有更好的辦法時,主動的隔離是我唯一能選擇的方式。

閱讀這本書的另外一個收穫,是讓我瞭解到我的父母怎麼了,他們爲什麼會這樣對待我,這背後是什麼樣的心理機制。這至少讓我不再困惑,讓我能稍微平靜下來,讓我知道了我所經歷的這些,並不是我的錯。

在處理原生家庭問題時,我第一個面臨的困難,是類似這樣的想法:“我受到這樣的對待,是因爲我自己身上的缺點,是因爲我做的還不夠好,所以我纔不被愛。”這份對自我的指責和否定,會把自己的傷口撕扯的更深更痛。

伴隨着這樣的想法,是深深的羞恥感,對自身存在的羞恥感。這份羞恥感,會讓人不願意把自己的經歷說出來,讓人寧可躲在黑暗的角落裏獨自舔舐傷口,也不願意向他人求助。因爲我不想讓別人看到我不好。我甚至會懷疑:如果讓別人知道我父母對我不好,別人會不會覺得都是我的錯?別人會不會想,一定是我哪裏做的有問題,我父母纔會這樣對我。

我從陰影中走出來的第一步,是意識到事實並非如此,我的遭遇並不是因爲我不夠好,我是值得被愛的。這讓我的羞恥感少了很多,也讓我在內心裏與自己有一些和解。

值得一提的是,《與內心的小孩對話-如何治癒你的童年創傷》這本書對讀者非常有幫助的一點是,裏面提供了很多小技巧和小工具。通過練習,我的情緒漸漸的得到抒解,我也獲得了一些力量和勇氣,開始嘗試着再向前邁出一步。

我經歷的第二個階段,是處理自己的怨恨,讓自己從受害者的心態中出來。有那麼一個階段,我是非常怨恨我的父母的。因爲當我發現我的很多模式,是被原生家庭的教育所塑造,而這些模式,又給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時,我將所有的不滿都投射在了父母身上。“要不是你們,我也不需要經歷這些。”這是那段時間,我的內心經常出現的想法。現在回過頭來看,父母確實是負有一定的責任,但是我自己也把自己當成了受害者。

在這個階段,我讀了《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這本書,聽了一系列播客中關於原生家庭的部分,其中Steve說的131期-理清原生家庭問題的3個步驟,bym播客中關於原生家庭的內容(最近的幾期也很棒,包括《BYM229:想要獨立,但這是對父母的背叛麼》、《BYM S02E01:你推開中國家庭的門,裏面都坐着一個相似的姥姥》),武志紅的訂閱號、knowyourself的訂閱號、簡單心理的訂閱號中也有很多關於原生家庭的內容。武志紅有兩本書《爲何家會傷人》、《爲何愛會傷人》,這兩本書也探討了很多原生家庭的問題。

所有的這些,讓我開始思考:當我人生中遇到困難的時候,我最常把它們歸因到什麼上?我發現,我把它們都歸因到了我父母身上。這個背後有一個潛臺詞:“我是受害者,都怪你們”。還有另外一個潛臺詞是:“這一切都是原生家庭造成的,我什麼都做不了,我什麼都改變不了。”這是多麼讓人絕望的潛臺詞啊。可是真的是這樣麼?那我的人生要怎麼辦呢?我還想好好的生活下去呀。

在不斷的探索中,我明白了,還是要回到自己。就像學霸貓說的:“我們現代人總是把事情搞複雜,遇到原生家庭問題,我們就開始看書找方法,什麼溝通的幾個步驟、原生家庭的幾種類型等等。其實很簡單,就是當你父母讓你不開心的時候,你先處理你自己,你把自己處理好了,你跟父母之間就沒有問題了。換句話說,你跟父母之間的問題,是你清理自己的機會。

怎麼清理自己呢,就像我在《原生家庭以及我與我、我與世界的關係》一文中所寫的那樣,我的方法是:

當父母讓我摸不着頭腦,我不再必須要知道他們的想法以及他們是怎麼看我的。我問自己:“我是否能接受不確定性和未知,我能否接受不是所有問題都有答案?”當父母的言行讓我有挫敗感,我問自己:“我是否覺得我是值得的?不是因爲我做了什麼而值得,而是我本身就值得。”當父母抱怨我要求我,我問自己:“爲什麼他人的話讓我混亂?我是否真的有定力?重要的不在於他人要求我做什麼,重要的是我自己想做什麼。”當父母告訴我“應該”或“不應該”,我問自己:“我是否要讓這個‘應該’或‘不應該’捆綁自己?還是我理解我也有自己的難處,允許自己在某些情況下做不到?”放下我執,然後去看見我自己、理解我自己、接納我自己、愛我自己。如何處理我和我自己的關係,我相信這不僅僅是面對原生家庭問題的答案,這是面對世界上一切問題的答案。

當探索到這一步,怨恨會放下很多,我發現我是有能力愛我自己的,我是可以爲自己負責的,父母沒有給到我想要的,我覺得很遺憾,可是那也沒關係,我可以自己給我自己了。

當經歷了這個過程之後,我在我的公衆號“萌子有話說上”,寫了一個系列的個人探索文章,其中就包括了《看見自己的真相》、《允許自己》、《理解自己》、《接納自己》這些文章,我把探索的經驗和心得記錄下來,作爲給我自己的一份禮物和總結。

還記得我在看《都挺好》這部電視劇的時候,蘇明玉在崩潰大哭的時候說的一句話:“我發現我越來越像我媽,我這麼努力的擺脫她,可是我發現我越來越像她。”這句話說出了我的心聲。

這也是我經歷的第三個階段,我發現自己很像父母,這對我來說簡直就是晴天霹靂。我從說話到做事,我的性格,甚至做出人生選擇的方式,都非常像我父母。這是我非常不能接受的。

我怎麼能夠接受,造成我這麼多痛苦的人,我極力避免成爲的人,最後竟然變成了兩面鏡子,這兩面鏡子告訴我,你擺脫不掉的,看看你自己,有多像我。我所抗拒的,最終變成了我的命運。

我甚至一度很恐懼,像我的父母,是否意味着,我也會把同樣的痛苦帶給身邊的人、帶給我最在意的那些人?包括我的老公,包括我最親密的朋友。我瞭解那種痛苦,所以我不希望自己是這種痛苦的製造者。

我甚至很恐慌,像我的父母,是否也意味着,我會有和他們一樣的人生?我至今記得,從小到大,父親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的人生特別失敗,你不要像我一樣”,我至今記得父親說這句話的語氣、神態,彷佛人生沒有任何希望了,一切都像死灰一樣,燃不起一點火苗。相比於有一個失敗的人生,我更難以接受的是那種“活着還有什麼意思”的狀態。從小到大,我極度的恐懼失敗,甚至有點“不成功,毋寧死”的意味。我害怕失敗後的頹喪、失意和困窘,那比失敗本身還可怕。所以我一度用力過猛,什麼事都要百分之百的投入,都要做到最好,這些執念的背後,是巨大的恐懼。

我聽說爸爸年紀越大越像爺爺,我看到媽媽年紀越大越像外婆,所以我也會這樣麼?

直到我看到所有的這些,都是我的預設,我由“我像我的父母”這一事實,衍生出了一系列對未來的假設。我給自己寫了一個劇本,而且還是一出悲劇。但是我自己卻如此相信這個劇本的真實。以至於都把我嚇懵圈了。

等回過神來,我才明白,誰也不知道未來會怎樣,一切都是未知。時代不同、經歷不同,我不會成爲我父母,我只會成爲我自己。

有一天,當我看到《對生命說是》這本書上有這樣一句話:排斥你的父母,會把你削弱。你曾否想過你對父母的抱怨等同於你對存在、對生命說“不”?生命通過這兩個人來到你身上,如果他們如你有時期待的那樣變成不同的人,你也不會是你。

忽然有那麼一個瞬間,我放下了,我就是從我父母那來的,我像他們又怎麼了,像就像吧。

我輕輕的一擡腿,從“像父母”這道坎上邁過去,內心無比輕鬆。

我經歷的第四個階段,是突然有一天,我發現我學會了父母對待我的方式,簡直是五雷轟頂。我發現我內在有一個聲音,不斷的要求自己,你要更好,你要更好,你要更好......這個聲音多熟悉啊,不就是我父母的聲音麼?當我發現這一點時,整個人都石化了,這是什麼人間真實啊......

自此以後,我花了一些時間慢下來觀察自己,發現越來越多的人間真實。精神分析理論說:“原生家庭的圖景會被孩子內化到內心深處,孩子不僅內化了父母的模式,也內化了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相當於一個人把關係內化到內心深處。”其實我在很早之前就知道這個理論,可是知道是一回事,在自己身上切切實實的體驗到,是另一回事。我意識到,我學會了殘酷的近乎苛刻的對待自己的方式,簡單點說,我學會了“自虐”。

心如刀割。

還記得郝蕾有這麼一句話:“生活對人的折磨,就像小鈍刀割肉一樣,反反又複復。”這就是我當時的體會。

我這下徹底慌神了:“這個我要怎麼搞啊,沒戲了吧”。我像熱鍋上的螞蟻焦躁了一段時間,最後一咬牙一跺腳,決定重頭再來。

彼時我已經上完了心理學團體課,學會了薩提亞理論中的走冰山、轉資源和松規條。我在生活中體會到的,影響我最大的“自虐”的模式都找出來,這些模式是怎麼一點點產生和強化的,有什麼我印象深刻的事件,都拿出來走一走冰山;涉及到我哪些資源和規條,也都拿出來轉一轉資源,鬆一鬆規條。說白了,就是療愈自己的創傷,調整自己的模式,讓自己從“自虐”的慣性中走出來,學會自我支持、自我肯定。

這個過程持續了有幾個月的時間,也漸漸的過去了。我還是會有非常嚴厲的對待自己的時候,看自己哪哪都不順眼,但是次數會比以往少很多。並且我也學會了接受,不管怎樣,那都是我自己的真實。一切都是變化着的,都會過去的。允許開心、允許不開心,生命才能流動起來。

就像經歷四季一樣,我走過四個階段。其實有時候也會想,會不會有新的階段,會不會有輪迴反覆,都不好說,至少我現在能對着我爸媽直接說出“我拒絕你的要求”,至少能對着親戚們說出“我有我自己的想法,這是我自己的事情,請你尊重我”。我感覺到我內在的力量一點一點的起來了,我不再是跪在父母面前的小屁孩了,我能站起來了。回想探索原生家庭問題的這三年,就像看着自己蹚過一條河,深一腳淺一腳。如今,我終於上岸了。

說到父母,說到原生家庭,有人欣喜、有人無奈、有人心酸。每個人都無法決定自己童年和早期經歷帶來的創傷。面對創傷,成年的我們還能做的,是填補、修復和重建,雖然這個過程並不容易,但是我相信,每個人都比他想象的還要有力和明亮。

在探索原生家庭時,我逐漸放下了我的批判,因爲我發現,每個人都無法選擇自己的原生家庭,我無法選擇,我的父母也無法選擇。

很小的時候,我就從大人們嘴裏聽到,我的爺爺脾氣多麼暴躁,整天喝酒,打孩子,爺爺在家的時候,孩子們都不敢回家。我的父親八歲失去了他的母親,而爺爺又常年不事生產,家裏窮的揭不開鍋,父親每天早上要做好一家人的飯,然後揣兩個大餅子走一個小時的村路上學。父親沒有課本,是借同學的課本讀完的小學、初中和高中,又是在這樣的條件下考上了大學。可是他的成長經歷,也在他的身上打下了極深的烙印,固執、脾氣暴躁、愛面子,從我有記憶開始,父親很少笑,可是父親也很少跟我抱怨爺爺,當週圍的人提起那些往事,父親只有沉默,那些沉默裏有什麼,除了他自己,沒有人知道。

父親的兄弟們,脾氣也都很大,也都固執愛面子。聽人們說,他們的脾氣,隨着年齡漸長,也都越來越像爺爺。好在,他們要比爺爺稍微好一些。

父輩們的故事,從大人們的口中,或多或少還能聽到一些。可是爺爺呢,在爸爸大學時,爺爺去世了,除了脾氣暴躁愛打孩子不幹活之外,關於他的信息少之又少。我想,不會有任何一個人,生下來就想做一個不負責任的人,就想過酒鬼一般的人生。爺爺喝酒時,又是在逃避什麼呢?他的內心,又有怎樣的創傷沒有沒看見呢?他是經歷了什麼,變成了一個脾氣暴躁愛打孩子不幹活的大人呢?已經沒有人知道了。

那爺爺的爸爸呢?又經歷了什麼?動亂?戰爭?瘟疫?饑荒?

答案隨着他們的逝去,被永久的塵封了。

然而創傷還在代際間傳遞,在這個家族裏,是否每一代人,都曾經希望過,這個創傷被看見,被療愈,被終止。

我想,這就是探索原生家庭的意義,讓代際創傷能在某一代人身上終結,這一代人、下一代人,下下一代人,都能過幸福的日子,都能沐浴在愛裏。

-------

資料集錦:

1、《與內心的小孩對話-如何治癒你的童年創傷》 作者:金伯利·羅斯

2、《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 作者:蘇珊·福沃德

3、《爲何家會傷人》作者:武志紅

4、《爲何愛會傷人》作者:武志紅

5、Steve說的131期-理清原生家庭問題的3個步驟

6、bym播客中關於原生家庭的內容(最近的幾期也很棒,包括《BYM229:想要獨立,但這是對父母的背叛麼》、《BYM S02E01:你推開中國家庭的門,裏面都坐着一個相似的姥姥》)

7、心理學訂閱號中關於原生家庭的內容:武志紅的訂閱號、knowyourself的訂閱號、簡單心理的訂閱號的文章都很好,對我很有啓發

8、《對生命說是》作者:奧南朵 (第五章:對父母說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