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痹”與骨質增生

  骨質增生症是一種慢性骨關節疾患,又稱爲增生性、肥大性或退行性關節炎。本病多發生在中年以後,這是由於中年以後體質虛弱及退行性變,長期站立或行走及長時間的持於某種姿勢,因肌肉的牽拉或撕脫、出血,血腫機化,形成刺狀或脣樣的骨質增生;骨剌對軟組織產生機械性的刺激和外傷後軟組織損傷、出血腫脹而致。好發於頸椎、腰椎、髖、膝、足跟等活動較多,負重較大的關節部位,初起多爲單發,晚期可爲多發。臨牀分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以骨關節疼痛,轉側屈伸不利,麻木不仁爲主要症狀。

  祖國醫學將本病納入“骨痹”的範疇。認爲本病的病機可概括爲正虛、邪實兩個方面,正虛主要表現是肝腎虧虛,氣血不足,筋骨失養,這是發病之根本,邪實是正虛的基礎上,產生痰、瘀、或感受風寒溼熱,以致風寒溼熱及痰瘀阻滯經絡所致。

  臨牀表現,早期表現爲關節隱隱作痛,俯仰屈伸,轉側起坐失靈,在肢體位置改變時疼痛加劇,活動片刻後稍有緩解,但活動過多,症狀又加重,尤以早晨起牀或久坐起立時疼痛最

  爲明顯,痠麻脹痛,纏綿反覆。若發生在頸椎,常有項背及上肢疼痛,頭暈目眩。如病在腰椎,除腰骶疼痛,板硬,活動不靈活外,疼痛還可牽及一側或雙側小腿。同時伴有患肢麻木,沉重無力。病在膝則屈伸不利、疼痛難忍,病在足底則足跟不能任地、步履艱難。除此,可伴有腎虛及惡風寒溼之症。中醫常用以下二方治療“骨痹”:

  一方:獨活、川續斷、制川烏、制草烏、熟地各15克,桑寄生、丹蔘、黃芪各30克,細辛5克,牛膝、地龍、烏藥、炙甘草各10克,土鱉6克。水煎分3次服,藥渣用紗布包後趁熱敷於腰部,以溫熱不損傷皮膚爲度。

  二方:白芍30克,木瓜、當歸、威靈仙各15克,甘草、五加皮各6克。水煎分3次服。部位在頸椎者加羌活10克;部位在腰椎者加川斷20克;部位在足跟骨加牛膝10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