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佳作欣賞(14) 我與詩的故事/袁啓倫

    點滴,漾開,那繾綣的往事總能氤氳起一支旖旎的香。                                              ——題記 

    讀王維的《鹿柴》時年紀還小,想象不來”返景深林”的靜謐,也不懂得“空山人語”是恬靜。母親說這是一幅很美的風景畫,要我好好背,說背熟了就知道其中的意思了。我雖將詩句背得滾瓜爛熟,其意義依然不懂。青苔上的點點黃昏只是朦朧,而我對摩詰的淺淡佛意則更模糊了。

      “爲什麼要背詩?我不學了!”這樣的疑問發生在幾年前,我把詩高高舉起,重重地摔下,彷彿摔掉一個沉重的包袱。因爲“會背詩”已非兒時“炫耀的資本”,在沒有鮮花、沒有掌聲的日子裏,詩成爲了一種負擔。那些“黃鸝鳴翠柳”,那些“蕭蕭班馬鳴”,在一夜之間都變成了不堪的聒噪。 

    落日的餘暉褪去了晚霞,一抹酡紅,夜,宛如半透明的墨油紙,侵蝕着杪秋的黃昏。 

    直到—— 

    那夜月光皎潔,細細的織在窗前,百無聊賴的我偶然間又拿起久違的詩文,隨手翻看,“日暮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轉念,深思,頓悟——這紙墨間響起的平平仄仄的音韻,不正是中天那一輪清麗潔白的明月嗎?原來,詩中也有這樣的美景!終於,重拾了一份詩韻,重拾了一份美好。

    愛上讀詩。一句“曾經滄海難爲水”是多少深情的留戀,一句“二十四橋明月夜”隱隱可見曾經的繁華,“巴山楚水淒涼地”細細訴說人世的坎坷。 

  愛上品詩。“白日依山盡”於簡單的文字中透出季凌的智慧;“落霞與孤鶩齊飛”於華麗的描摹中浸染子安的才情;“人生有味是清歡”於清新的表達中展現了子瞻的胸襟。” 

    更愛上寫詩。曾自創《無題》一首:“春霧綠起泗朦朧,野望無楫相思濃。錦瑟還解心中事,歸來豈是舊事容。”隨知內容生澀情感淡薄,卻也是最幸福的嘗試。

      這樣,我埋下了一顆詩的種子,我與詩的故事也就這樣漸開漸深,滋養靈魂。 


張冬君教師編後語:

    最好的愛,就是陪伴孩子們成長;最好的教育,就是讓孩子們心中有愛;最成功的教育,就是能讓孩子們感到成長的快樂!

溫馨提醒:可以點贊,不要用錢讚賞。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