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能爲今人所不能

古人作詩如說話般自然,就像今人拍視頻。爲什麼敢這麼說呢?有明朝詩人萬達甫《柳浪聞鶯》詩爲佐證。

萬達甫,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他是廣東的一個參將,就像我們現在的一位中下級公務員,他的文名估計也就是專門研究文學史的專家知道,所以不過就是今天人堆裏的一個普通讀書人。

不過你要是看到他寫的這首詩,就會覺得漢字還真是隻有古代人玩的妙。話不多說,上詩:

  柳陰深靄玉壺清,

  碧浪搖空舞袖輕。

  林外鶯聲啼不盡,

  畫船何處又吹笙。

各位覺得怎麼樣?現代14億漢字使用者能有一個寫出這樣的詩句的嗎?

詩中寫杭州西湖柳浪聞鶯景緻,陽春三月,綠柳籠煙時節,萬樹柳絲迎風飄舞,宛若翠浪翻空,碧波洶湧。

百柳成行,千柳成煙,低垂青絲,細柳絲絛其間黃鶯飛舞,競相啼鳴,形成了具有神仙韻味的“柳浪聞鶯”。

風景美好,就怕戰禍。今當兵燹之後的柳浪聞鶯又是什麼景象?可說是“半椽不剩,瓦礫齊肩”。對這樣的光景古人怎麼說?且看清初紫珊老人(錢塘詩人徐逢吉)《少年遊》詞上半闕專所寫:“蛇蟠眢井,狐竄破冢,輦路已全荒。燕子飛來,桃花不語,閱過幾滄桑。”

即便描寫這樣的情景,古人仍是信手拈來,看看這些詞句,仍是拈文聖手所爲,今人又豈可望其項背?

可以舉個例子,各位上眼,說:

早春三月,輕柔的風拂過八百里的錢塘,帶來了南國溫暖的氣息,融化了湖面上晶瑩的冰晶。

早春三月,西子的水面盪開了柔柔的波,將一湖的玉液揉搓成褶皺的綢,推向錢王的府邸拍打着斑駁的基石。

~~~

在垂絛飄絲的柳蔭下,

挑動着的是青光寒影的劍風;

在桃紅櫻素的花叢中,

熱吻着的是那依依戀人,

香了一湖的春光。

杭州西湖·柳浪聞鶯

就像英格蘭風情

~~~華麗的分割線

啊,這上面的詞句看了怎麼樣?會不會已經“無法呼吸?”

啊,就像英格蘭風情,英格蘭,英格蘭~還好沒寫不列顛~~~

我吐!~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