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能为今人所不能

古人作诗如说话般自然,就像今人拍视频。为什么敢这么说呢?有明朝诗人万达甫《柳浪闻莺》诗为佐证。

万达甫,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他是广东的一个参将,就像我们现在的一位中下级公务员,他的文名估计也就是专门研究文学史的专家知道,所以不过就是今天人堆里的一个普通读书人。

不过你要是看到他写的这首诗,就会觉得汉字还真是只有古代人玩的妙。话不多说,上诗:

  柳阴深霭玉壶清,

  碧浪摇空舞袖轻。

  林外莺声啼不尽,

  画船何处又吹笙。

各位觉得怎么样?现代14亿汉字使用者能有一个写出这样的诗句的吗?

诗中写杭州西湖柳浪闻莺景致,阳春三月,绿柳笼烟时节,万树柳丝迎风飘舞,宛若翠浪翻空,碧波汹涌。

百柳成行,千柳成烟,低垂青丝,细柳丝绦其间黄莺飞舞,竞相啼鸣,形成了具有神仙韵味的“柳浪闻莺”。

风景美好,就怕战祸。今当兵燹之后的柳浪闻莺又是什么景象?可说是“半椽不剩,瓦砾齐肩”。对这样的光景古人怎么说?且看清初紫珊老人(钱塘诗人徐逢吉)《少年游》词上半阙专所写:“蛇蟠眢井,狐窜破冢,辇路已全荒。燕子飞来,桃花不语,阅过几沧桑。”

即便描写这样的情景,古人仍是信手拈来,看看这些词句,仍是拈文圣手所为,今人又岂可望其项背?

可以举个例子,各位上眼,说:

早春三月,轻柔的风拂过八百里的钱塘,带来了南国温暖的气息,融化了湖面上晶莹的冰晶。

早春三月,西子的水面荡开了柔柔的波,将一湖的玉液揉搓成褶皱的绸,推向钱王的府邸拍打着斑驳的基石。

~~~

在垂绦飘丝的柳荫下,

挑动着的是青光寒影的剑风;

在桃红樱素的花丛中,

热吻着的是那依依恋人,

香了一湖的春光。

杭州西湖·柳浪闻莺

就像英格兰风情

~~~华丽的分割线

啊,这上面的词句看了怎么样?会不会已经“无法呼吸?”

啊,就像英格兰风情,英格兰,英格兰~还好没写不列颠~~~

我吐!~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