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26歲開始之前

今天是25歲最後的一天,明天就要迎來26歲的第一天。人生能有多少個25歲呢,四個25歲也是最多了吧,也就是說我的人生已經過去四分之一。手機剩下75%電量的時候,免不了心慌,開啓節能模式,翻找充電器,更何況人生呢!可惜的是人生不是手機,沒有節能模式,也沒有充電器。過去的已經過去,不會再來,時間也不會過得慢一點,唯一能做的可能是少睡覺吧。但時間的長短並不是衡量一個人的標準,也不是人存活的價值,自己的一生要活得怎麼樣纔可以在墓誌銘上寫道:此人不枉費此生。怕是得用一生來回答。

按照慣例,追憶往昔是籌謀未來的必要準備。像是蘇格拉底對他的學生提的一個問題或者試驗:如何才能在麥田裏摘到最大的麥穗。身處麥田,難免覺得有無限的可能找到最大的麥穗,但是當局者迷,唯有回頭看,多分析,多觀察,發現麥田的生長規律才能在下一步做出正確的選擇。身處自己的麥田人生長河,年紀輕的時候總覺得未來無限可能,人們也總對少年少女抱有最大憧憬。一旦年歲增加,期待值迴歸到平均水平,大多數人都是平凡人,鳳毛麟角的可造之材早已顯露於世。也就是這樣自己落入其他人構成的麥田海洋之中,更加難以找到自己的大麥穗。人總在尋找世俗認可,尤其是人成長的過程中,等到自己可以獲得世俗認可之時,卻喪失了自己的獨立性,分不清哪些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哪些是自己以爲是自己想要而其實是世俗所加在自己身上的。

在我不斷前行的過程中,聽到了太多的聲音告訴我從衆是最爲穩妥的選擇,尤其是來自自己家庭的聲音。現在想來,這並不是他們的錯,在掌握有限的生存之道的情況之下,就他們所知道的和所經歷的而言,很難給出對於我這一代而言切實可行的決策依據,代溝大到可以說是地球上最深的馬裏亞納海溝,也不足爲奇。可面對自己充滿信任和無助的眼神,也只能給出他們那個年代裏集體主義色彩之下最可靠的處事之道。問題可能還是在於我自己身上,缺少反思和總結,沒有更早地認識到這樣認知偏差,盲目相信,養成了路徑依賴。所以導致自己雖然是90後,但是在行事風格上可能更靠近80後。這也是經濟基礎導致的,自己生活的小鎮經濟遠落後於當時的大城市,就像是當下的中國和印度。我在反思自己的過往經歷的時候,發現當時有一個非常好的突破口的,就是互聯網,可惜當時主要用來玩遊戲和看電影了。我也高興看到現在身處偏遠地區的少年少女們可以通過互聯網瞭解更大的世界。

值得慶幸的是,相比現在更加複雜的世界,以及各種物質的焦慮,當時自己所處的社會環境相對簡單,或者說我接觸到的人際關係簡單。都說不患貧,患不均,當大家經濟狀況都處於相對差的情況下,人與人之間更多選擇守望相助,物質雖貧瘠,但是內心充盈。這樣的結果讓我可以心無旁騖地完成學業,相對上了一個不錯的大學。由此而來的內在衝突加劇,感覺自己除了學習好點,毫無優勢,心理上失去優勢之後,猶如洪水決堤般給內心帶來千瘡百孔,自己花了很長的時間來治癒自己,得到真理就是越是追求外在的東西,越是讓自己心虛。於我而言,重建自己的內心堡壘比起什麼都重要,唯有這樣才能讓自己無所畏懼的面對一切。

所以,我告誡未來的自己心態要穩,縈繞在內心身處的負面情緒像修仙小說中的心魔,唯有斬斷心魔才能升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