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的慰藉》筆記

哲學的慰藉

我的作品在中國

128 寫書的人可以分成兩種:一種人搞不懂爲什麼他的大著地球人沒有人手一冊;另一種人則不敢相信自己的好運:竟然有人肯巴巴地花錢買他的書而且認真讀過。

34 寫作是樁難上加難的營生,可是擁有這麼熱心的中國讀者,感覺確實容易了很多。

66 在明確知道我想成爲哪一類作家之前我只知道我不可能成爲哪一類作家。

748 事實上,每個讀者只能讀到已然存在於他內心的東西。書籍只不過是一種光學儀器,作者將其提供給讀者,以便於他發現如果沒有這本書的幫助他就發現不了的東西。

譯序

154 那種特別英國式的散文風格,簡潔而優雅,機智而含蓄,能用小字眼就不用大字眼,慣以輕描淡寫代替濃墨重彩,給讀書留有回味的餘地,這些都深得英國古典散文的傳承。

24 這是一本以介紹幾位哲學家及其思想的非學術性書,既像寫自己讀書心得的隨筆,又像普及知識的“科普”作品。

263 哲學最大的功能就是以智慧來慰藉人生的痛苦。

154 哲學一詞希臘文的原義:“愛智慧”,而且用這種智慧來慰藉人生的種種悲苦。

324 不論哲學家的主張如何,他們共同的特點是不隨俗、不從衆、不畏權勢,通過獨立的深思熟慮而得出自成體系的對宇宙、對人生的看法。一旦形成,就身體力行,以大無畏的精神捍衛、宣揚之。

223 他讀書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爲尋找一種表達方式,爲此徜徉於文學、藝術、美學、哲學、心理分析之間,上下古今求索,從中邂逅知音,產生共鳴,在跨越千年的著作裏欣然找到先得我心之感,逐步接近了自己的目標。

185 人性在某些方面是永恆的,因而有些哲理也是永恆的。

102 歐洲的教育制度雖然也受現代專業化的影響,但在人文領域內的通才教育傳統和氛圍還是比高度功利化、市場化的美國教育制度多一些文化底蘊。

112 他在書中還借蒙田之口要讀者不要被那些晦澀難懂的書唬住,那多半是作者缺乏清楚表達的能力之故。這一點也令我感到古今中外相通,切中時弊。

第一章 對與世不合的慰藉

287 只要我一息尚存,官能健全,我決不會停止哲學實踐,不會停止對你們進行勸導,不會停止向我遇到的每一個人闡明真理……所以,諸位,不論你們是否釋放我,你們知道我是不會改變我的行爲的,雖百死而不悔。

41 他的死標誌着哲學史上一個特定的時刻。

428 但是這位哲學家寧願失歡於衆,獲罪於邦,而決不折腰。他決不因別人指責而收回自己的思想。而且,他的自信不僅是出於一時衝動或者匹夫之勇,而是來自更深層次的、根植於哲學的源泉。哲學給蘇格拉底以堅定的信仰,使他面對千夫所指能夠保持合乎理性的而不是歇斯底里的自信。

(二)

411 常識之所以被懸置起來而不容置疑,是因爲人們把它的判斷都視爲天經地義,不必加以審視。

35 婦女完全在父權和夫權的壓制之下。政治和公共生活都沒有她們的份,她們既不能繼承財產也不能擁有錢財。通常在13歲出嫁,丈夫由父親指定,感情上是否合得來不在考慮之中。

500 但是阻止我們對現狀懷疑的不僅是他人的敵意。我們自己內心的想法可能同樣強有力地扼殺我們懷疑的意志,那就是認爲既然社會傳統規範已經爲大多數人遵循了這麼長時間,那一定是有道理的,儘管我們不知道那道理到底是什麼。我們社會竟然有嚴重錯誤,而注意到這一事實的又只有我們自己,那簡直不可思議。於是我們抑制自己的懷疑而隨大流,因爲我們不能想象自己竟然是發現至今不爲人知的、艱難的真理的先驅。

(三)

156 他的妻子桑娣帕以兇悍著稱(有人問他爲什麼娶她,他說馴馬人需要在最烈性的馬身上練習)。

57 他經常走到各種階層、各種年齡的雅典人跟前貿然發問,根本不管人家會覺得他怪異或者會發火,要他們用確切的詞語解釋他們爲什麼相信某些常識,或者他們認爲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92 勇敢還應該包括知識,知道辨別善惡,而且不能總是隻限於打仗。

295 活着而不作系統思考就好比製作陶器或製鞋而不遵循技術程序,或者根本不知道有技術程序。誰也不能想象單憑直覺就能做出好的陶器或鞋子來;那爲什麼認爲過一種比這要複雜得多的生活,就不需要對其前提和目標進行持續的思考呢?

435 凡公認爲顯而易見和“當然”的,很少真是如此。認識到這一點,就可以教會我們想到世界比看起來更有可變性,因爲傳統的成見往往不是從無懈可擊的推理中得出來的,而是從幾世紀的混沌頭腦中湧現出來的。現存的不一定就是合理的。

(四)

33 蘇格拉底在70歲時遭遇了一場風暴。3名雅典人——詩人米利圖斯、政治家阿尼圖斯和演說家萊昂——認定他是一個怪誕的惡人。他們指責他不敬城邦之神,腐蝕了雅典的社會構成,唆使年輕人反對他們的父輩。他們認爲應該讓他沉默,甚至殺死他。

68 對於城邦來說,多數人的意見就等同於真理。

628 如果我們做不到這樣的泰然自若,如果我們聽了幾句對我們的性格或業績的嚴厲批評就忍不住掉眼淚,那可能是因爲我們相信自己正確的能力主要是由他人的讚許構成的。我們對於不受世人喜愛很在意,不僅是出於實用的理由——例如生存或升遷,更重要的是世人的嘲弄似乎是一種信號,毫不含糊地表明我們已誤入歧途。

316 所以蘇格拉底敦促我們把注意力放在他們得出結論的邏輯上。即使我們逃避不了遭遇反對的後果,我們至少可以免去自以爲非的那種軟弱感。

371 真正的尊嚴不是來自多數人的意志,而是來自正當的說理。

103 理性是人人都能獲得的功能。

498 批評的價值取決於批評者的思想程序,而不是人數的多少或是他們所在的階層。

192 我們不能從蘇格拉底那裏學到如何逃避死刑,但是如何在不合邏輯的反對面前維持信心和清醒的立場,他應該是我們至高無上的榜樣。

(五)

80 兩個人都遭受了人生最悲慘的命運:行善而被判爲惡。

383 社會生活充滿了別人對我們的看法和我們的實情之間的差距。我們謹慎會被指責爲愚蠢,我們靦腆會被認爲驕傲,我們願與人同,卻被認爲諂媚。我們竭力要澄清誤解,但是我們口乾舌燥,詞不達意。我們的死敵佔據了有權擺佈我們的位置,他們向別人譴責我們。

501 認爲與世不合就是真理的同義詞與認爲與世不合是錯誤的同義詞一樣幼稚。一種思想或行動是否有價值不取決於它廣受贊同或廣受攻擊,而取決於它是否合乎邏輯規則。一個論點不能因爲多數人譴責就是錯的,但也不能以英雄的姿態總是對抗多數,以爲這樣就一定正確。

第二章 對缺少錢財的慰藉

52 充足的錢財,靠利息的利息就能生活。

(二)

260 如果我把口腹之樂、悅耳之娛、見窈窕倩影而柔情盪漾,一概擯棄,那我將無法設想善爲何物。”

219 他的哲學最顯著的與衆不同之處就是強調感官的快樂:“快樂是幸福生活的起點和目標,”伊壁鳩魯如是說。

(三)

23 “怎樣才能快樂?”如果不提錢的話,根本不是個難題。

305 伊壁鳩魯學說的核心就是:我們憑直覺回答怎樣才能快樂,同憑直覺回答怎樣才能健康一樣糟糕。立即出現的答案往往是錯的。

353 伊壁鳩魯認爲,哲學家的任務就是幫助我們解讀自己弄不清楚的痛苦和慾望的脈搏,從而使我們免於制定錯誤的謀求快樂的方案。我們應該停止憑第一直覺行事,而應該先審視我們的慾望是否合乎理性,其方法類似一百年前蘇格拉底用以評價倫理定義的詰難法。伊壁鳩魯答應我們,哲學可以提出有時看來與直覺相反的病因診斷,從而引導我們達到優異的治療和真正的快樂。

(四)

32 凡聽到過謠傳的人一旦發現這位哲學家對快樂的實際愛好,一定會感到意外。並沒有華屋美舍,飲食也非常簡單。伊壁鳩魯喝水而不喝酒,一頓飯有面包、蔬菜和一把橄欖就滿足了。

71 快樂——伊壁鳩魯開的需求清單
1.友誼

274 凡智慧所能夠提供的、助人終身幸福的事物之中,友誼遠超過一切。

354 除非有人看見我們存在,我們是不存在的;在有人能懂得我們的話之前,我們說什麼都沒有意義;而經常有朋友圍繞身旁,我們才能確認自我;朋友知我、關心我,構成一種力量,讓我們不要陷入麻木不仁之中。

251 很少有比思想更好的醫治焦慮的良藥了。把我們的焦慮寫下來,或者在談話中說出來,其主要內容就顯露出來了。瞭解其實質之後,我們即便不能消除那問題本身,也可以退而求其次,消除它的一些特點:迷茫、錯位、驚愕。

298 如果能合乎理性地思考生命有限的問題,就會意識到人一死,物我兩忘,復歸於無,“要到來時自然到來,爲此而預先擔憂是庸人自擾”。事先對永遠不會經歷的境界妄自驚擾是沒有意義的:

155 人都有慾望,其中有些是自然而必要的,有些是自然但不必要,有些既不自然又不必要。

267 在消除了匱乏的痛苦之後,清茶淡飯與豐盛筵席帶來的快感是相同的。

115 喫肉的貢獻不在於維持生命,而在於提供多樣化的快感,猶如喝味道獨特的酒。按我們的本性,沒有這一切是完全可以的。

166 必須把下列詰問法用於一切慾望:如果我們所渴望的得以實現,對我會怎樣?如果實現不了,又會怎樣?

(五)

221 無聊的意見佔上風決非偶然,它符合商業界的利益——歪曲我們所需的輕重緩急以宣揚一種崇尚物質的觀念,而貶低那些不能買賣的事物。

238 盧克萊修哀嘆:人們是憑道聽途說,而不是憑自己的見證產生需求的。

209 人類將永遠是無意義的犧牲品,一生都在無謂的煩惱中度過,因爲他們永不滿足,不知所止,而不知真正的快樂的增長是有限度的。

(六)

153 快樂可能得之不易。不過障礙不在金錢方面。

第三章 對受挫折的慰藉

23 你樹立這樣美好的榜樣,我將無怨。我們死得同樣堅強,不過你的死更加崇高。

57 痛苦萬端卻仍然鎮靜自若,命運多舛而不爲所擾。

241 提起“哲學的”一詞就聯想到對待災難鎮靜自若的態度。他首先把哲學視爲一種紀律,幫助人克服主觀願望和客觀現實之間的衝突。

59 是“哲學”給了我生命,而這是我對它最起碼的回報。

382 哲學的任務是教會我們在願望碰到現實的頑固之壁時,以最軟的方式着陸。

412 怒氣來自一種信念,認爲某種挫折沒有寫進生活的契約中,這種信念發源於近乎喜劇性的樂觀,但其後果卻是悲劇性的。

222 我們應該對什麼都不感到意外。我們的思想應該事先準備迎接所有的問題,我們應該考慮的不是慣常發生的事,而是有可能發生的事。

31 人是什麼?就是那輕輕一碰就會破裂的血管……一具脆弱的、赤條條、生來沒有防護的身體,有賴於別人的幫助,任憑命運的作弄。

57 你說:“我沒有想到此事會發生。”當你知道這是有可能發生的,當你見到它已經發生,你難道還認爲有什麼事是不會發生的嗎?

83 如果我們相信世界上有任何地方是安全的,可以免於災難,那我們就錯了……造物從來沒有創造過一成不變的東西。

82 我們之間對問題有不同看法,就是悲痛是否應該這樣深而無止境。”

180 把對未來的期望建立在或然率的基礎上是危險的天真。只要是人類曾經遭遇過的意外,不論多麼罕見,間隔的時間多麼長,都是一種可能性,我們應該有所準備。

128 吾等生存其中,而周圍事物皆必有一死。汝生而終有一死,汝所生者亦終有一死。一切都應在考慮之內,一切都應在預料之中。

179 對不公正抱怨的本身就暗含着一種信念:堅持認爲這個世界基本上是公正的。

165 這是一種對於情況不能確定的焦躁不安的狀態,我們希望情況好轉又擔心它惡化。這種情緒最典型的後果是使人不能享受本應是快樂的事:文化的,或是社交的。

262 如果你想消除一切擔心,那麼請設想你所害怕的一切都會發生。

92 偉大的享樂主義導師伊壁鳩魯常常在某一個時期過一段極端艱嗇、剛夠果腹的生活,目的是看看是否值得費那麼大勁去彌補虧空。

148 不要阻止哲學家致富;沒有人判定智慧必然貧窮。

166 而確定他們的智慧的只有一點:如何應付突如其來的貧窮。他們會泰然離開他們的華屋和奴僕,沒有憤怒,沒有絕望。

139 智者不會因爲自己身材矮小而妄自菲薄,但是他還是寧願長得高大。
智者可以沒有朋友而生活下去,在這個意義上他是自足的,但這不等於他願意沒有朋友。

233 我從來沒有信任過命運女神,即使在她似乎願意和平相處之時也沒有。我把她所賜予我的一切——金錢、官位、權勢——都擱置在一個地方,可以讓她隨時拿回去而不干擾我。我同那些東西之間保持很寬的距離,這樣,她只是把它們取走,而不是從我身上強行剝走。

133 當我們受到傷害時,很容易認爲這種傷害是故意造成的。我們很容易把兩個本來是以連接詞“並且”聯起來的短語變成用目的詞“爲了”聯起來。本來是“鉛筆從桌上落地,並且我很惱火”,變成了認爲“鉛筆從桌上落地是爲了要使我惱火”。

206 (智者)不把錯誤的解釋強加於一切事物。

45 我要告訴你我今天(在他的著作中)喜愛的一段話:“你問我有哪些進步?我開始成爲我自己的朋友。”這真是極大的好事……你可以肯定,這樣的人一定是全人類的朋友。

55 卑下的解釋:建築工人敲打是爲了要讓我惱火。友善的解釋:建築工人在敲打,同時我感到惱火。

167 但求室內安然無擾,任憑室外瘋狂世界。

(三)

295 塞內加的智慧就在於正確地區分何處能夠憑己意重塑現狀,何處是不可改變的現實,必須泰然接受。

182 我們可能誤把非必然當做必然而拒絕可能之事,我們也可能拒絕承認必然而妄想不可能之事。對二者作正確的區分,就需要理性。

290 理性使我們能夠決定,什麼時候我們的願望與現實的衝突是無法調和的,於是命令我們甘心情願地,而不是怨恨滿懷地接受必然。我們可能無力改變某些事態,但還是有自由決定對待它們的態度。正是從自發地接受必然之中,我們找到了明白無誤的自由。

205 在人類世界,我們相信總能改變自己的命運,從而有希望,有憂慮。而海濤兀自拍岸,彗星兀自劃過夜空,顯然說明存在着完全漠視我們願望的力量。這種漠視非獨自然界爲然,人也能向他的同類施以同樣盲目的力量,不過自然界能夠以最優雅的方式教訓我們必須服從必然。

466 何必爲
部分生活而哭泣?
君不見
全部人生都催人
淚下。

第四章 對缺陷的慰藉

150 它在我退隱中慰我良多,令我擺脫百無聊賴之苦,隨時助我從煩人的應酬中脫身。它能磨鈍痛苦的刀鋒——只要不是那無法抵禦的劇痛。無以解憂,唯有讀書。

121 沒有比做學問更美妙的職業了;做學問就是使我們在今世瞭解物質的無限,瞭解自然界、天、地、海洋的無比偉大;做學問教給我們虔誠、克己、心胸寬大,它把我們的靈魂從黑暗中拉出來,讓它見識萬物——最高的、最低的、最先的、最後的,以及所有在兩端中間的;做學問給我們以過美好幸福生活的手段,它教給我們如何無怨無惑地度過一生。

105 我們獲得了反覆無常、猶疑不決、懷疑、痛苦、迷信、焦慮(爲可能發生的事,即使是死後)、野心、貪婪、妒忌、豔羨、桀驁不馴、瘋狂、食慾難填、戰爭、謊言、不忠、背後中傷和獵奇。我們以公平、善於推理的理性以及判斷和認知的能力而自豪,但是我們爲此付出的代價之過分也異乎尋常。

126 我們的生活部分是瘋狂,部分是智慧。但是凡描寫生活的人總是恭敬地對其中一大部分諱莫如深。

(三)文化的缺陷

93 另一個造成缺陷感的原因是人們急忙、傲慢地把世界分爲兩大陣營:正常的和反常的。

92 他們一離開自己的村莊就好像魚離開了水。無論到哪裏,都緊抱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對外國的方式罵個不休。遇到一個同胞……就當作喜事來慶賀……他們鬱鬱寡歡、小心翼翼地旅行,把自己緊緊裹在大衣中,保護自己免受那陌生地域的感染。

101 每一個民族都有許多風俗習慣,不但不爲另一民族所知,而且被認爲野蠻、怪異。

128 任何社會自己確定的關於正常的定義似乎都只有部分的合理性,總是不公平地排斥大片實踐的領域,視之爲異端。

75 人們問蘇格拉底爲何方人士,他不說“雅典”,而說“世界”。

23 把他們排除在人類之外後,西班牙人就開始像殺野獸一樣屠殺他們。

68 西班牙人如此心安理得地屠殺印第安人是因爲他們自信知道一個正常人應該是什麼樣的。根據他們的理性認識,穿馬褲、有一個妻子、不喫蜘蛛、睡在牀上的纔是正常人:

190 人人都把他們不習慣的事物稱作野蠻;除了本國的輿論和風俗,我們沒有其他標準來衡量真理和正確的理性。我們總是認爲本國的宗教和政治制度十全十美;一切行事處世的方式都是既深刻又完美!

168 問彼何所知,答曰所知惟一事,即我無所知,是爲古往今來上上智。

160 也許我們應該記住,對於不正常的指責在很大程度上是有歷史的和地域的基礎的。要擺脫它的束縛,只需多瞭解超越時間空間的風俗習慣。在特定的時間爲某一羣人認爲不正常的事物不一定永遠如此。我們可以在自己的思想中超越邊界。

45 柏拉圖的“理想”,伊壁鳩魯的原子說,留基伯和德謨克利特的充實與真空說,泰勒斯的水說,阿那克西曼德的自然界無限說,或是第歐根尼的以太說,畢達哥拉斯的數和對稱說,巴門尼德的無限說,穆賽烏的一體說,阿波羅多羅斯的火與水說,安那克薩哥拉的同質粒子說,恩培多克勒的物活論,赫拉克利特的火說,還是其他任何一種從我們精緻的人類理性的無限混亂的判斷中推導出的,肯定而明晰的觀點。

67 當我們被指責爲不正常時,還有一種慰藉是友誼。朋友總是能善待我們,把我們看做比一般人心目中更爲正常的人。我們可以向朋友傾訴一些不足與外人道的看法,通常這些看法會被指責爲太刻薄、張揚性慾、讓人絕望、狡猾、軟弱——友誼是一種小小的陰謀,用來對付一般人所謂的合理的事物。

146 我們通常稱作朋友或友誼的只不過是機緣相投,在精神上互相支持的熟人或比較親密的交往。而我所說的友誼是兩個靈魂融合在一起,達到天衣無縫、難分彼此的程度。

67 說真的,與同這樣一個人爲伴的4年美妙時光相比,我的餘生不過是灰燼與煙霧,是難耐的漫漫黑夜。自我失去他那一天起,我只是無精打采地苟活下去。

117 書商是孤獨者最好的歸宿,有那麼多書都是由於作者找不到人傾訴而寫的。

(四)智力的缺陷

196 我們應該做的是,看誰懂得最好,而不是誰懂得最多。我們只是爲填滿記憶而用功,卻給理解力和是非觀留下一片空白。

78 如果我們的靈魂不能更好地運轉,如果我們沒有更健康的判斷力,那麼我寧可我們的學生把時間花在打網球上。

63 等他把腳底下所有的事物都解決了,再考慮雲端的事也不遲

129 最不足取的自尋煩惱就是自輕自賤。

130 把艱澀與深刻聯繫起來是感情生活中常見的悖謬在文人圈中的反映,神祕莫測的人能夠在簡單的頭腦中引起崇敬,卻不能打動堅實可靠、清晰的頭腦。

31 我一生中見過成百個工匠和農民比大學校長更有智慧,更快活。

81 我所求於書的就是以一種高尚的消遣辦法自娛……我在閱讀中遇到難懂的段落時,決不爲此咬斷指甲,作了一兩次努力之後就讓它過去了……一本書看膩了,就換一本。

148 每當我們遇到一本難懂的書時,我們都可以選擇:是認爲作者無能,表達不清楚;還是我們自己愚鈍,抓不住它的意思。蒙田鼓勵我們去責怪作者。一種難懂的文風多半是出於懶惰而不是聰明;曉暢的文章很少這樣寫的。還有一種可能就是這種文章掩蓋了內容的空虛;讓人看不懂是對空洞無物再好不過的掩護。

157 一本書的重要性在於它對生活有用和適宜;準確地複述柏拉圖或伊壁鳩魯的話不如判斷他們所說是否有興味,並能早日幫我們克服焦慮和寂寞來得有價值。人文領域的作者的責任不是表現出“類科學”的準確性,而是帶來幸福和健康。

58 聰明人的思想從何處來從比他們更聰明的人那裏來。

138 當別的作者以我們達不到的明晰和心理準確性表達了先得我心的思想時,我自然會情不自禁地直接引用他們。他們比我們自己還了解我們。我們尚欲言又止,說不清楚的想法,他們已說得那麼清晰,遣辭那麼優美。我們在他們寫的書上劃的鉛筆道和作的眉批,以及借用的話,都標明我們是在何處找到了一小塊自己,或是找到用自己思想的原料構成的句子——如果這些話寫於穿託加袍、用動物作犧牲的古代,竟然與今天的我們不謀而合,那就更加了不起。我們把這些話引進自己的著作,表示對他們的敬意,也提醒自己有自知之明。

14 偉大的書本對那麼多題目都避而不談,所以我們如果聽任它們來劃定我們好奇心的界限,就會阻礙我們思想的發展。

130 本來就沒有人真的是奇妙非凡的,但只有家人和隨從能從近處看到令人失望的真相。或者,有人的確很有意思,但是他的年齡和居處都離我們太近,我們往往不當回事,因爲人有一種奇怪的排斥身邊事物的傾向。

134 學者之所以如此重視經典,是出於一種虛榮心,想以攀附顯赫的名字來讓別人以爲自己聰明。其結果就是廣大的讀衆要面對堆積如山的有學問而無智慧的書

121 蒙田堅持認爲,不論我們的生平多麼微不足道,從自己身上得出的洞見還是勝過從所有的古書中得出的:

91 全部道德哲學都能附屬於一個人平凡的私生活,並不亞於其他更豐富的生活。

332 善良而平凡的生活,努力尋求智慧而從未遠離愚蠢,有此成就足矣。

第五章 對傷心的慰藉

102 我的一生可視爲一段無用之插頁,是對我長眠於‘無’之極樂境界的干擾。”他進一步闡明:“人的存在是一種錯誤,可以說今天很壞,一天比一天壞,直到最壞的事出現。”

114 “人生殊可悲,我決定以畢生思考它。”

113 “一個天才是很難合羣的,因爲除了他的獨白之外還有什麼對話能如此智慧而有趣呢?”

101 生命本質上沒有任何價值,只是靠需要和幻覺保持運動。”

61 如果一個具有偉大思想的人把捉摸不定的輿論當作指北星,他還能實現他的目標,堅持常年創作嗎?

(二)一則當代的愛情故事加叔本華式的註釋

46 愛情……隨時都可打斷嚴肅的工作,有時最偉大的頭腦也會一時爲之所惑。它無所顧忌地……干擾政治家的談判、學問家的研究。它甚至能將情書或者小卷頭髮塞進部長的卷宗或是哲學家的手稿中……它有時會要求人犧牲健康,有時是犧牲財富、地位和幸福。

153 我們的思想是從屬於肉體的,儘管我們高傲地持相反的觀點。

72 愛情在生活中佔統治地位,因爲: 它對締造下一代……對未來人類的存續和特有的體質起決定性作用。

148 按照叔本華的說法,我們自身分裂爲意識和潛意識兩半,潛意識受“生命意志”所控制,意識服從於潛意識,卻不能瞭解它所有的計劃。意識不是一個自主的實體,而是隻有部分視力的僕人,服從於一心想要生兒育女的“生命意志”。

99 叔本華的意志論把愛情視爲生物學上不可避免之物,是物種延續的關鍵,使我們對因愛情而產生的怪異行爲採取比較諒解的態度。

109 人人都企圖通過另一人來抵消自己的弱點、缺陷和變異之處,以免延及子孫,演變成完全的畸形。

99 在締結婚姻中似乎總有一方必須犧牲,不是個人利益就是物種利益。

64 男女之間缺乏愛慾等於宣告,他們可能生下的孩子將是一個結構不良的、缺乏內在和諧的、不幸的生物。

121 在叔本華看來,世上所有的生命也都是同樣地獻身於同樣無意義的生存。

277 人惟一的先天的錯誤就是認爲我們是生而爲追求幸福的……只要我們堅持這一先天的錯誤……世界在我們看來就是充滿了矛盾。因爲每走一步,無論大小,我們必然會體驗到這個世界和人生決不是爲維持幸福生活而安排的……因是之故,幾乎每一個年長的人臉上都掛着一種叫做失望的表情。

(三)

171 藝術與哲學以其不同的方式把痛苦轉化爲知識。

120 詩人從生活中擷取特定的個體,準確地描述其個性,然而由此卻啓示了普遍的人性……他表面上只關注這一個,但事實上他所關注的是古往今來普天之下都存在的。

190 此即叔本華所謂:“藝術的真諦就是以一概千千萬。”反過來,意識到我們的境遇只不過是千千萬之一,就足以感到慰藉。

198 我們在黑暗中掘地洞之餘,一定要努力化眼淚爲知識。

第六章 困難中的慰藉

(二)

152 對於我所關心的人,我祝願他們受苦受難、孤寂淒涼、疾病纏身、受盡虐待、備嘗屈辱——我希望他們不得幸免於以下的體驗:深刻的自輕自賤、缺乏自信的折磨、一敗塗地的悲慘境地。

(四)

204 審慎的人只爭取擺脫痛苦而不爭取歡樂。

103 我們知道生活是由苦難構成的;我們越是努力去享受它,就越受它的奴役,所以應當擯棄種種生活物品而實行禁慾。

(五)

71 他覺得他從一出生就已老去,如今在最後一刻得救,使他感動落淚。

(六)

363 人的自我完成不是通過避免痛苦,而是通過承認痛苦是通向任何善的自然的、必經的步驟而達到的。

(七)

133 其中有些人具有與尼采十分相近的絞刑架式的幽默——從悲觀的內心世界發出的歡快而惡毒的笑聲。他們發掘了自己的才能,他們具有尼采稱作“生命”的東西,那意味着勇氣、野心、尊嚴、人格的力量、幽默感和獨立性(與之相平行的就是沒有故作正經、人云亦云、怨天尤人和謹小慎微)。

(八)

188 苦與樂如此緊密相連,誰想得到多少這一面,就必須嚐到多少另一面……你可以任擇其一:是儘量少要快樂,簡而言之就是無痛苦呢……還是儘量多要不快,以此爲代價,得到迄今很少人享受到的豐富的內在的樂趣?如果你決定選擇前者,寧願減輕人類痛苦的程度,那麼你也必須降低人類享樂的能力。

(九)

156 何以故?因爲沒有人能夠毫無經驗而完成偉大的藝術作品,或是平步青雲得到世俗的高位,或是初次嘗試就成爲情聖;在開始失敗與後來的成功之間,在我們嚮往的功成名就之日和現在的間隔中必然充滿痛苦、焦慮、妒忌和屈辱。我們受苦受難,因爲我們不能自發地駕馭自我完成的要素。

157 一名小說家必備要素的配方是很容易提供的,但是要付諸實施,就需要某些品質,而這正是人們慣常說“我天賦不夠”時所忽視的。只需寫上百部小說的大綱,每部不超過兩頁,但是必須十分清晰,沒有任何浮言虛字;每天都要寫一段佚事,直到學會如何以內涵最豐富、最動人的形式來表達;必須不懈地收集、刻畫各種人物典型;最重要的是要向別人講述,並聽別人講述,注意觀察和傾聽對在場者產生的效果;應該像風景畫家或服裝設計師那樣旅行……最後,應該思考人的行爲的動機,不放過任何對此有所啓發的標誌,日夜不懈地收集這些材料。以上多方面的努力應該持續十多年;然後,書齋裏創作出來的纔有資格面世。

(十)

121 “一個人如果不是每天至少三分之一的時間是懷着激情與人和書共度的,他怎麼能成爲思想家?”

54 爬上一次尼采故居幾公里外的科爾瓦奇峯,比任何博物館都能更好地解釋尼采哲學的精神,解釋他爲何如此維護困難,爲何背棄叔本華的麋鹿般的膽小。

91 高處使人喘不過氣來,但又令人感到莫名的狂喜,不由人無端想笑,乃至大笑,是那種發自肺腑的純真的笑,是因今生能見如此之美而迸發出的原始的歡快之情。

(十一)

123 人類歷史也是一樣:最野蠻的力量開闢了一條道路,主要是破壞性的;但是它的工作是必要的,爲了以後更爲優雅的文明能在此建造大廈。那些可怕的,被稱作邪惡的能量卻是人類的泥石建築工和築路工。

(十三)

17 這種妒忌有可能發展成變態心理,但是拉斐爾把它變做了肥料。

185 不要講什麼天賦,生而知之!可以列舉出各式各樣的偉人並沒有多少天賦。他們的偉大是後天獲得的,是通過一些人們不大願意談論的品質而成爲我們所說的“天才”的:他們都是勤奮、認真的工匠,都是先把各部分做得合格了,纔敢於從事整體的創作。他們不怕多花時間,因爲他們從製作細小的次要部件中獲得更多的樂趣,超過從輝煌的整體效果中得到的。

(十四)

159 一個人可以像園丁一樣處理自己的衝動,儘管極少人知道這一點,他可以把憤怒、憐憫、好奇、虛榮的幼苗培植得像棚架上美麗的果樹一樣果實累累,收益豐潤。

253 使我們感到窘迫的不應是困難本身,而是我們無能讓困難結出美麗的果實。

(十五)

137 一個時代,一個民族或個人能駕馭的情慾越強大,越兇險——因爲他們有能力把它當做一種手段,那他們的文化達到的水平就越高。

127 只有對極度的艱難困苦作出明智的對應才能實現自我完成。

(十六)

283 生活在安逸中的人啊,你們真不知人類幸福爲何物,因爲幸福與不幸是兩姊妹,甚至是孿生姊妹,要麼一起長大,要麼一起永遠保持矮小。

(十七)

38 其實他自己當然也是爲追求幸福而奮鬥的,只不過他認爲不能無痛苦地獲得幸福

52 從當前的存在中獲得最大的收穫和最大的享受的祕訣在於——危險地生活!把你們的城市建立在維蘇威火山坡上吧!

(十九)

129 據尼采說,基督教是從羅馬帝國的卑怯的奴隸的頭腦中產生的;他們沒有勇氣去攀登山峯,所以創建出這樣一種哲學,硬說他們所居的底層很讓人喜歡。基督徒也希望享受自我完成的真正的內容(地位、智力超羣、創造力),但是沒有勇氣忍受這些享受所必需經歷的困難。所以他們就製造出一種僞善的信仰,譴責那些他們心裏想要而又無力爲之奮鬥的東西,稱讚那些他們本來不想要而正好擁有的東西。無力變成了“善”,卑下變成了“謙恭”,屈從自己所恨的人變成了“順從”,還有,用尼采的話來說,“無能復仇”變成了“寬恕”。每一種脆弱感都給封了一個神聖的名字,看起來像是“自願獲得的成就,是原來想要的,自己選擇的,一項業績,一項成就”。基督徒們迷戀於“安逸的宗教”,於是在他們的價值體系中把容易得到的而不是應該向往的置於優先地位,這樣就把生命的潛能抽乾了。

(二十)

145 當我們對於內心渴望而得不到的東西表示淡然時,我們就都變成了基督徒;當我們貌似輕鬆地說我們不需要愛,或是世俗的地位、金錢、成功、創造,乃至健康時,我們卻恨得嘴角都歪了;我們默默地向我們公開放棄的東西開戰,從牆垛後面打槍,躲在樹上放冷槍。

(二十一)

89 我們生來就是心智的隱者,只有偶逢知音能談一談。

48 頑皮的少校問道,“你敢不敢與我共同走完所有生活和思想的道路?”瑪蒂爾德不敢。

(二十二)

147 他爲謀求幸福而艱苦奮鬥,即使不成功,他也沒有轉而反對他曾經嚮往的東西。他始終堅信在他眼裏一個高貴的人最重要的特點:做一個“不再棄絕”的人。

(二十三)

55 他認爲困難是達到完成的關鍵性的必要前提,因此甜蜜的撫慰最終殘酷多於助益。

225 使我們感覺好些的不一定對我們好。使我們感到痛的不一定對我們不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