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課隨記

劉老師《珍藏》作文指導課是一堂樸實的、有針對性的,有一定時效性的作文指導課。

首先,劉老師作文的選點基於學生的學情。這是一節作文指導課,課前讓學生寫了100字作文提綱。

根據學生寫的提綱,學生在作文的審題、選材上問題都不明顯,最主要的問題是情節缺少波折,大部分孩子缺乏敘事技巧,難以表現出作文要求中“要表現出‘物’所承載的豐富情感”。

所以,劉老師把這節作文指導課的內容定位爲通過增加故事的曲折性,讓故事更加感人。

這種從學生學情出發選擇教學內容的理念和方法值得我們學習。

其次,劉老師的這節作文指導課的整個設計流程依託學生課堂的生成,顯得樸實、真切、自然。

“我姥姥本子”的故事來自於學生的提綱,連綴關鍵詞的動詞的選擇和比較,都來自於學生,說故事更是學生課堂思考的結果,補故事是學生對波折認識後水到渠成的創作呈現。

整個課堂以學生爲主體,課堂的推進依託學生的回答和思考,這對老師來說,是一大考驗。

再次,劉老師在課堂上能有意識地培養學生作文的“讀者意識”。

寫作的目的是爲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寫作時應該考慮到讀者的存在。我們絕大多數的學生寫作文是沒有讀者意識的,他們很少會考慮到讀他文章的對象,更少考慮到讀者讀他文章的感受。

在“猜故事”環節,在學生填了一系列動詞之後,老師發問:假如每個故事後都有一個故事,你最想聽哪一個故事?這就是有意識培養學生作文的讀者意識。

如果我們每一個學生在拿到作文題,在選擇材料的過程中,以及在選定材料後進行剪裁和組合的過程,能考慮到讀者的羣體,讀者的心理,那時我們學生的作文水平在原有的基礎上提高不少。


聽了劉老師的課,結合自己平時的作文教學和思考,談一點我的思考:

去年年底我申報了一個個人課題:《生活化寫作教學的探究》,所謂“生活化”寫作,就是真實、真切、真情實感地表現生活,表達感受與思考。我認爲這纔是寫作的最本真的目的。

這篇作文的要求也很明確:寫一篇回憶性散文,不是小說。

剛開始,劉老師讓學生課前審題,選材,自擬提綱。

我相信學生上交的故事梗概大部分還是來自於生活的,但經過全班同學想象力的發揮,最後成稿的文章,的確情節曲折了,或許也更吸引人了,但是不是這樣的文章已經背離了作者當初生活的真實?

我認爲我們指導學生把散文寫得更有可讀性,更打動人,不應該教學生如何編故事,造情節。

應該從真實材料的剪輯,材料呈現的方式,描寫着力點的定位以及情感渲染上努力,這些點做好了,文章自然能生動感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