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下夜讀】學習中的小思考


我讀書比較雜,一堆書,散亂在書櫃、書桌、牀頭上,方便隨手拈來。但這也有問題,就是讀書多了趣味性,少了系統性。

以前不覺得,學習國學之後感觸尤深。才知道之前好多耳熟能詳的詞句,卻不是我們理解的那樣,多被我們斷章取義、各取所需,囫圇吞棗、不求甚解,以偏概全、曲解原意,多是碎片化了的知識……這裏試舉幾個例子。

小時候看電影《紅燈記》,裏面有一幕日本鬼子鳩山勸李玉和說“人不爲己,天誅地滅。”電影裏的“爲”,讀的是第四聲。意思是,做人哪有不爲自己着想的,要不,老天都不容啊。二三十年,一直被這樣理解偏了,真是無語啊。原來,這裏的“爲”,應該讀第二聲,是作爲、修爲的“爲”。一個人爲人處世,要成長、成才、成功,靠什麼?靠的是修爲、修身,這是安身立命之本。如果一個人不講修身,不做君子,那纔是老天都不容的啊。

想不到,讀錯一個音,曲解一個詞,看似小事,實則可能影響的是一個人的價值觀。

平日裏,我們這種隻言片語、斷章取義的理解還不少。比如,“三思而後行”這句話,我從小到大,一直以爲是“子曰”的。及至讀了《論語》,才發現完全搞錯了。《論語‧公冶長第五》:“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原來,三思而後行的是季文子,孔子可不贊成這樣。

季文子,就是季孫行父,春秋時期魯國的正卿,先後輔佐魯宣公、魯成公、魯襄公,堪稱“三朝元老”。雖然位高權重,季文子卻謹小慎微,兢兢業業,克勤於邦,克儉於家,“家無衣帛之妾,廄無食粟之馬,府無金玉。”也就是說,他的妻兒家人不穿絲綢衣物,養馬都是喂草料而不喂豆餅糧食,家裏也沒有金銀玉器等貴重之物。這樣特別謹慎的一個人,做事時總是三思而後行。聽了這樣的傳聞,孔子告訴學生:思考一次如果怕有紕漏,那就再想想,也就OK了,完全不用三思而後行。

再有,我們有時做了錯事,卻時常給自己喫上一顆“寬心丸”,叫做“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殊不知,我們犯了“拿來主義”的錯誤,一句話裏只選取那些對自己有用處的,其它的早就拋到九霄雲外了。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不假,只是後面還有更重要、最根本的兩句呢,“世人若學我,如同入魔道。”這是流傳甚廣的濟公活佛的一首偈子。

想當初,濟公出家後,不喜誦經坐禪,一味好酒喫肉,衣衫襤褸,瘋瘋癲癲,行走市集,救人苦難,時人稱“濟顛和尚”。當時在靈隱寺,一些僧衆就看不慣他,上告到方丈,以破壞佛家清規戒律的罪名要將他掃地出門。不想,方丈慧遠口宣“法律之設原爲常人,豈可一概而施。”並批示“佛門廣大,豈不容一癲僧。”後來,濟公去了淨慈寺,更是受到重用。

由此可見,“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只適用於濟公活佛,因爲他喫進去的肉可以給予動物重生,神通廣大,絕非常人,而廣大僧衆萬萬要執守戒規,切不可“入了魔道”。原來,濟公活佛要告誡世人的,重點其實在後兩句。

我這樣通過講故事來說明系統學習這件事。您覺得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