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車遇事故,七噸豬肉被哄搶:沒素質的不是人,是窮

8月8號,江蘇鹽城某高速公路上,一輛運載豬肉的貨車發生事故,散落的豬肉被當地百姓哄搶,“十噸只剩下三頓”。

人們不僅搶豬肉,就連事故車輛掉落的車廂後門也沒有放過,被一位大爺裝上了三輪車。

有人做了統計,2005年以來,人們在高速公路“哄搶”的食品包括:包菜、蘆柑、雞蛋、大棗、杏子、冬瓜、葡萄、橘子、土豆、桃子……足夠在小區樓下開一個“利民超市”了。

別人的東西不能拿,拿了不僅不道德還涉嫌違法——這是小孩子也明白的道理。可爲什麼這些大人,看到掉在地上的東西(有的甚至還在車上),還是一窩蜂撲了上去?

原因,至少有三個:

一、從衆心理。

從衆心理是個體普遍存在的心理。

一般來說,大多數人做的事都有其合理性,或者符合道理,或者符合利益。跟着大多數人走,能保證行爲的正當性;就算沒有正當性,至少也能讓自己“不喫眼前虧”。

相比之下,中國人的從衆心理似乎更重,因爲我們的社會,還是一個“權威社會”。

有人說,中國人的一生,是這樣度過的:在家裏,家長說了算;在學校,只有一個標準答案;在單位,領導怎麼說,你就怎麼幹……

這樣的家庭、學校和社會環境,顯然不利於培養個體獨立思考、自主選擇的能力,也就難免會加劇個體的從衆心理。

二、法不責衆心理。

那麼多人同時犯法,警察一個個去查,總有難度吧?就算查到了,那麼多人都搶了豬肉,你總不可能把所有人都抓去喫牢飯吧?

另外,警察對於這種案件的辦理,也缺乏積極性,因爲它涉案金額不是很大,涉案的人卻很多,破獲它,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再說了,和殺人放火走私相比,“哄搶豬肉”這樣的“小案子”,就算圓滿破獲,也不會給警察的個人榮譽和晉升帶來太大的價值;沒有價值,自然也就不會有太多的積極性——畢竟,人都是趨利的動物。

三、最重要的還是——窮。

價值幾百塊錢的豬肉,對於馬雲馬化騰來說,當然不會有任何的誘惑力;可對於那六億“月入一千”的人來說,可就是半個月的收入。

只需要彎一下腰,自己就能少幹半個月,這樣的誘惑,確實很考驗人。

不管是以前的搶冬瓜、雞蛋,還是現在的搶豬肉,主體都是當地的居民——直白點說,就是高速路附近的農民。

那麼,如果這些貨物掉在城裏,是不是就不會被哄搶呢?我看也未必。

幾年前,中國社會科學院發佈了一份報告,說中國中產階級的人數佔到了城市人口的23%(注意,只是城市人口,不包括廣大的農民)。

這個數據,被不少人質疑。其實,就算這個數據是真的,比起很多國家,咱們中產階級的規模也不算大。

更何況,很多人之所以被歸爲“中產”,只是因爲那一兩套貸款在城裏買的“房產”。子女的教育、父母的醫療、每個月的房貸車貸,讓這些中產根本就不敢像國外的中產一樣消費——換句話說,他們,只是名義上的中產。

如果這些“名義中產”和佔比更高的城市貧民,看到散落一地的豬肉,在從衆心理和法不責衆心理的驅動下,誰敢說,他們就一定不會撲上去?

經過幾十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經濟總量上去了;與此同時,社會的貧富差距也越拉越大。巨量財富聚集在少數人手裏,大多數人的收入在還完房貸車貸,交完子女的教育費後,根本就所剩無幾。

如果在以前,國內無錢消費,我們還可以把貨物賣到歐美日韓,搞“外向型經濟”;可疫情的影響和貿易戰的加劇,讓外貿大受影響,這條路,也越來越難走了。

於是,國家提出了搞“內循環”。

可問題是,人兜裏沒錢,又怎麼敢大肆消費?沒有消費,“內循環”又怎麼循環得起來?

所以,說到底,還得讓人們手裏有足夠的現金流。

對國家來說,要讓國民手裏有足夠的現金流,光是發展經濟是不夠的,還必須在醫療、教育、住房等基本民生方面,給予足夠的投入和補貼。只有這樣,人們手裏纔有錢,纔敢把手裏的錢拿去消費;而消費上去了,經濟才能獲得良性而持久的發展動力。

對個人來說,在這困難的2020年,我們只有比以往更加努力的去工作,多多掙錢,合理消費——否則,當我們看到散落一地的豬肉的時候,將越來越難以抵禦它的誘惑。

當然,不管怎麼說,拿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就是不道德的,甚至是違法的。

不能抵禦誘惑,這是人性的弱點;但人性還有其優點:具有同理心和同情心。不說其他,想想那個和我們一樣爲了生計千里奔波的貨車司機,我們是不是也該,收回伸出的雙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