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現代人誤解的 “女子無才便是德”

提到“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尤其是在近幾十年西方進化論 ,無神論入侵神州以來,人們普遍的理解就是女子是不需要有什麼才能的,沒有才便是有德行了。

所以人們誤認爲這是古代社會對女性的歧視,是爲了讓她們置於愚昧無知的境地,自然這也成爲當今一些別有用心的人 宣傳古代社會是“黑暗的、腐朽的、落後的”所謂證據之一。

不過,“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真實含義並非如此。

首先從現有的史料看,這句話最早出自於明末文學家陳繼儒編撰的格言語錄集《安得長者言》中,原句是“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這應是其引用他人所言。陳繼儒對此的註解是:“女子通文識字,而能明大義者,固爲賢德,然不可多得;其他便喜看曲本小說,挑動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無醜事,反不如不識字,守拙安分之爲愈也。女子無才便是德。可謂至言。”

另有清代張岱《公祭祁夫人文》中說:“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此語殊爲未確。”清人寫的《隋唐演義》第三十七回也如此說道:“人亦有言:‘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才何必爲女子累,特患恃才妄作,使人嘆爲有才無德,爲可惜耳。故有才之女,而能不自炫其才,是即德!”

衆所周知,中華傳統文化“敬天畏地”,講求“天人合一”,而傳統文化的核心正是對儒(孔子)、釋(佛家)、道(老子)的信仰,三家都非常重德。不僅帝王要德治天下、德化天下,大臣、平民百姓也要修心養性,按照一定的道德準則生活。不僅男子要有德、要有君子風範,女子也要遵從“四德”,即婦德、婦容、婦言、婦功。

也就是說,對女子的首要要求是有品德,這樣才能正身立本;其次儀表要端莊、穩重、持禮,不輕浮隨便;第三言辭要得體,有禮有節;還有就是要懂治家之道,包括懂得如何相夫教子、尊老愛幼、勤儉持家,懂得繡花織布等手工。

顯然,幾千年來,針對男女的德行教育遍及整個社會,而這也是古代社會長期維持了相當程度道德標準的原因。由此再看晚明出現的“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含義,前一句的真意是男子要以德行爲主,以才幹爲輔,並非是不要重視才幹;後一句是說女子也要以德行爲主,不要因爲有才華就忽視了婦德。有學者認爲,這個“無”字是動詞,是“本有而無之”的意思,也就是“本來有才,但心裏卻自視若無”的意思。

結合陳繼儒對此的註解以及《隋唐演義》中的說法,或許可以更好地理解“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含義。陳繼儒認爲通文識字且能明大義的賢德女子,當下不可多得;那些因爲喜歡看戲曲、話本、小說而動了春心,甚至吟風弄月,做出醜事的女子,反而比不上那些不識字、安守本分的。

考慮到明末清初大量青樓才女吟誦詩詞併爲文人推崇的背景,陳繼儒或有所特指,“女子無才便是德”中的“才”在此極有可能特指詩詞歌賦的文才。如果女子不重視自己的德行,而是炫耀才華、吟風弄月,自然有悖婦德。若是這樣,還不如沒有這樣的文才。《隋唐演義》中所言的“患恃才妄作,使人嘆爲有才無德”,“故有才之女,而能不自炫其才,是即德”,說的也是這個意思。

無疑,“女子無才便是德”所說的絕非是女子不應該擁有才華,而是強調德行最爲重要。

參考資料:

《女誡》

耶魯學者孫康宜《女子無才便是德?》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