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心法》讀後感

炎炎盛夏,呆在乾淨整潔的空調房裏,如果不讀點書,心裏總有些愧對電費和假期的誠惶誠恐。呵呵,這也是教師的職業病之一吧。

這幾天重讀稻盛和夫的《心法》,記錄一下感悟~


提到稻盛和夫相信很多人也都不陌生,27歲開始創業,赤手空拳四十年間創建了京瓷和kddi兩家世界500強的企業。最令企業界對其肅然起敬的是他在78歲高齡的時候重建日航,將即將破產的日航起死回生,並創造了日航60年曆史上最高的利潤。1983年創辦了盛和塾,向企業家塾生義務傳授經營哲學。1984年創立“稻盛財團”並設立“京都獎”,被譽爲“亞洲諾貝爾獎”。

《心法》中講述了作者關於世界觀,價值觀的思考,也是稻盛和夫人生中指導自己實踐的準則和要求。作爲一名成功的企業家,正是這樣的思維方式決定了他一生的成就,所以讀書,不是看他做了什麼,而是要思考他爲什麼會這樣做,他的成功的底層邏輯是什麼,思維方式的不同也就決定了兩個大腦的不同,更是決定了行爲方式,最後導致了不同的結局。

1.意識的絕對重要性

從書中來看,稻盛和夫是一個十足的唯心主義,或者他相信唯心主義,相信意識的重要性,以至於他在書中說到存在一種宇宙意識,即促進萬事萬物生長髮展,促進其進化的“意志”這也是他解釋“無機物法則”的一種態度。例如:伽利略提出說“地動說”時,遭到了當時基督教的反對。但是伽利略卻說:“即使反對,地球照樣在轉動”也就是說,在地球這個轉動的事實被證明前,它只是某些人所持有的哲學,信仰而已。所以,一切都起源於“心”的作用,一切都是從意識開始。

另外作者也說,我們在不能瞭解宇宙全貌的情況下就否定存在造物主。但是如果造物主存在,那它是否控制並且操作着一切呢?對於這個問題,稻盛和夫給出了他自己的答案,他認爲,造物主只是給了我們最初的意志。所謂的最初意志就是“萬事萬物都朝着幸福美好的方向進化發展”但是個人怎麼發展,他給你絕對的自由。造物主並不是高高在上,控制了一切,它只是給了人最根本的東西——靈魂中最核心的東西。然後,就給予了我們自由,我們可以自由行動,包括做好事的自由和做壞事的自由。

作者對意識的絕對確信,甚至延伸到了DNA,稻盛和夫認爲,DNA的突變不僅僅是基於外部的因素,意識體,意識這種內部的因素也會導致基因的突變。比如,大象的鼻子很長,進化論的解釋是“偶然出現了鼻子很長的大象,因爲這種大象很適應環境,所以就生存下來了”那麼同大象處在同樣環境下的其他動物的鼻子,是不是也應該很長呢。而事實上同樣的時代,同樣的環境只有大象長了長鼻子。另外再看看大象用鼻子把青草送進了嘴裏的樣子,好像也並不是很方便,似乎很難說這是爲了適應環境,感覺上它也並不是需要這樣的長鼻子。所以作者認爲,是大象自己和別的動物相比,因爲某一點的需求希望自己長長鼻子,就張了長鼻子,所以正是由於這樣的意識長時間的影響導致了大象DNA的改變。而常言道“相由心生”也是這個道理。

當然很多人會對這樣的觀點不敢苟同,這個直接挑戰達爾文的進化論。但是稻盛和夫也給出了他自己的科學認知。他認爲,所謂的科學,不過是“現階段所認知範圍內的事實”。它既不可能正確的解釋一切事物,也不代表唯一的事實。而面對科學無法解釋的領域,這個時候其實就是意識進入的領域,而意識有好有壞,而且紛繁複雜,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培養一種全局觀的意識,也就是“造物主的視角”,從人類視角出發解決問題,有時候比科學計算出的更有效果。

2.意識的完善

稻盛和夫的唯意識論,在他的人生哲學裏佔着絕對大的比重。“提高心性”是他在書中講到最多的。爲什麼要提高心性?隨着生命的誕生和演化,爲了生存,爲了維護自己的肉體,需要具備自我防備的本能。其中之一,就是人會有慾望。爲維持生命的食慾,爲了繁衍子孫的性慾,都是慾望。同時,因爲人具備自由,所以就可以爲滿足慾望而採取行動。而因慾望纔去的行動可以有好的方向,也會有壞的方向,而人具有兩面性,既可以成爲大慈大悲的佛,也可以成爲窮兇極惡的魔,所以慾望加上自由,人就有可能作惡。而我們要做的就是朝着造物主的要求前進的方向。作者也是修佛之人,並在65歲的時候剃度出家,皈依佛門。他列舉了罪行的六大煩惱“貪”“嗔”“癡”“慢”“疑”“見”:

貪:就是想一切都據爲己有的貪婪之心

嗔:不管他人感受,我行我素,稍不如意就發火動怒的淺薄之心。

癡:把變換無常的世界看成一成不變,當自己幻想破滅的時候就會發牢騷。

慢:傲慢不遜之心

疑:懷疑之心

見:總是從負面看待事物

而貪嗔癡被稱爲三毒,面對這些問題,作者同樣用佛學解決問題:

佈施:要爲他人盡力

持戒:要知足,要遵守戒律

忍辱:要忍耐,有韌性

精進:要努力工作

禪定:要把心沉住,保持心平氣和

智慧:進入悟境

3.行爲必須性

作者認爲:如果有空去煩惱,不如去幹活,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要謙虛不要驕傲;要每天反省,反省同煩惱不同;要知足,或者就要感謝;不要老是考慮自己,而要更多的爲別人着想,要具備利他之心。

面對逆境,作何也列舉了3個人生階段:知識,見識,膽識———

知識就是你在書本上,生活中獲得的能量。重要的是你需要把這些知識上升到信念,也就是見識的高度,要有自己的觀點態度,行爲方式在裏面,才能一通百通。然而,即使再有見識,若不能實行,也將是一事無成。所以需要把見識變成膽識,這需要克服艱難困苦來培養。比如,我不挺身而出,這個世界會如何?我不挺身而出,這個單位會怎樣?要具備這樣的使命感。這一點有點像曾國藩提倡的“躬身入局”,把自己置身事中,成爲解決問題的能量來源。

作者認爲萬事萬物是以共生狀態存在的。但是爲了共生就必須競爭,同時爲了競爭又必須共生。作者對“適者生存”的理解是:並不是說某方有意識的去消滅另一方,而是某方爲了自己的生存拼命努力,使得生存努力不足的一方衰落下去。

總之,稻盛和夫用他博大精深的哲學告訴我們,“成功也是一種試練。有的人在成功時得意忘形,就會墮落,而有的人在成功後意識到成功並非自己一個人的力量,還要不斷努力,提升心性。”在《心法》這本書中,類似這樣給人醍醐灌頂感覺的思想火花不勝枚舉。娓娓道來之中,思想火花躍然紙上,讓人有感同身受的共鳴感。不管是深陷困境的失敗者,還是春風得意的成功者,特別是對自己的人生抱有不安、喪失自信、陷入苦惱漩渦的人們,閱讀此書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它可以引領你的人生走向更高的層次。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