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能量”視頻造假背後:不斷被消磨的是社會信任

近日,幾段“女孩考上清華後感恩父親”的視頻在社交媒體上引起熱議。起初網友們爲此紛紛點贊,但有細心的網友發現幾則視頻中都是同一個姑娘,而她的爸爸在每個視頻中身份都不同,對此某網絡平臺對炮製“女孩考上清華後跪謝父親”的視頻製作者賬號作出限流10天的處罰,不料製作者非但沒有因爲視頻造假反省自責,反而認爲平臺處罰“不公”,聲稱拍攝視頻是爲了“傳遞正能量”。這種冠以正能量之名騙取大衆同情,從而賺取流量的低級手段不會長久,如果任由這些虛假煽情的視頻大行其道,終將污化信息環境,消磨社會信任。


就算如視頻製造者所說,拍攝段子的目的是傳播正能量,但是,連真實性都無法保證的“正能量”還能稱之爲正能量嗎?該視頻的製作者將“農村女孩”“考上清華大學”“基層父親”等博人眼球的詞融入精心製作的假視頻中,但,消費大衆的同情心和同理心,然而,光天化日下的謊言和心機經不起敲打,看似完美的的騙局一戳就破。歷來正能量的故事之所以被大家點贊轉發、評論收藏,是因爲它們背後支撐着一個個真實鮮活的故事,而不是虛假的“賣慘”和“正能量”背後的生意經,更不是涉事者荒誕的推諉扯皮。


類似於“女孩考上清華後感恩父親”視頻這樣博人眼球的虛假事件絕不是個例,從2011年的郭美美事件、2017年的羅爾事件,到2018年的王鳳雅事件,再到前一段時間的“教師體罰哮喘兒童致吐血”事件、“B站患癌博主被質疑靠賣慘博同情”事件,一次次虛假維權、賣慘騙捐的反轉事件正在消磨着社會信任,擡高社會信任成本。北大媒體就曾提出:“人際接力的背書和相互的信任是這些聲音得到迴應的原因,而無中生有的謊言和喬裝打扮的弱者姿態只能是對這種通過社交網絡,盤活社會資源的機制的極大破壞。”


因此,社會信任被消耗的後果,我們完全可以想象:以後我們可能很難再願意相信社交媒體所展示的故事的真實性,很難遇到熱心的陌生人,人們之間的猜疑加劇,指責和謾罵充斥於社會交往的各個方面,本就脆弱的信任岌岌可危,共識合作難以達成,社會生活極易失序。


當公衆的善良被戲虐,憤怒自然不可避免,在來勢洶洶的輿論攻勢下,平臺的治理迫切而又必要,平臺的迴應和處理讓造假者得到懲罰,讓大衆得以慰藉。但亡羊補牢永遠不是最好的辦法。虛假賣慘視頻讓我們不得不思考,沒有制度條例塑性的短視頻無法健康發展。尼葛洛龐帝說:“公衆就像沒有執照的電視臺”平臺應該加強視頻審覈制度,將虛假視頻扼殺在搖籃中,讓我們看到有執照運行後短視頻行業良性發展的希望。


互聯網把原子化的我們聯結在同一個平臺上,網絡空間已成爲社會公衆的重要精神家園,人們在這裏得到的應該是一種積極向上的、健康的思想引導,擺拍作秀本就是與之相悖的行爲,即使披着“正能量”的外衣也不可能將其合理化。每一個人都應該用自身行動播種網絡文明,堅決抵制各種蹭熱點、發佈虛假信息行爲,努力打造清朗的網絡空間,還原社會信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