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蘇軾之《虞美人》波聲拍枕長淮曉

文/半步天
虞美人
波聲拍枕長淮曉,隙月窺人小。無情汴水自東流。只載一船離恨、向西州。
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於淚。誰教風鑑在塵埃。釀造一場煩惱、送人來。

蘇軾的這首《虞美人》寫於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十一月,當時蘇軾去高郵與秦觀相會,臨別秦觀一直把蘇軾送過淮河,兩人才依依惜別。
秦觀,字少遊,(1049年至1100年),被後人尊爲婉約派一代詞宗。少時的李清照亦受其重大影響。詞多見傷愁,是個傷心之人,婉約緣於他的憂鬱人生。如"便作春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秦觀作爲“蘇門四學士"之一,最受蘇軾厚待。或受其影響,蘇軾此首《虞美人》也悽惻婉轉的很。
秦觀與蘇軾相識於揚州,當時秦觀得知蘇軾經過揚州,特意模仿蘇軾文風與筆跡在山寺中題詩,另蘇軾看後喫驚不小,不知爲何人所作,後經孫莘老推薦秦觀作品,蘇軾才知此人是秦少游。
秦觀三十七歲才中進士,四十三歲經蘇軾推薦爲祕書省正字一職,與蘇軾交往並未帶來多少好運,反而被蘇軾的厄運連累。蘇軾被流放嶺南時,秦觀亦遭迫害。後蘇軾到雷州半島,遇到了已先貶至此地的秦觀。秦觀告訴了蘇軾"蘇門四學士”(黃庭堅、晁補之、張耒、秦觀)每個人的遭遇。兩人再次相見,實屬不幸中的萬幸。蘇軾作《雨夜宿淨行院》詩:“芒鞋不踏利名場,一葉輕舟寄渺茫。林下對牀聽夜雨,靜無燈火照淒涼。

後來五十一歲的秦觀自作輓詞,蘇軾深感不妙,不曾想在元符三年(1100年)五月,秦觀在被朝廷召回的途中,路過滕州光華樓,口渴要水喝,而水至,笑視而卒。一生命運多舛的才子,以這樣一種方式看破了紅塵而西去。蘇軾聞之,悲痛萬分,寫下"少遊己矣,雖萬人何贖"之壯語。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