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窗花作爲一門古老的民間手藝,仍然深受人們的喜愛

窗花,是貼在窗戶上的剪紙。我國各地在春節期間都有在窗戶上張貼窗花的習俗。張貼窗花,一般在掃塵之後進行。俗話說:“二十五,糊窗紙。”舊時的百姓每年過年都要換窗紙,爲了美觀和喜慶,人們都要剪些窗花貼上去。


剪窗花,是舊時女子比賽心靈手巧的手工之一。那時候,每當臨近春節,家家戶戶常見這樣的情景:桌子上攤着紅豔豔的紙,姑娘媳婦手中的剪刀發出輕輕的“咔嗦”聲,紙屑紛紛飄落。這一幕溫馨的場面,年復一年地在民間上演着。

窗花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史記》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情:西周初期,周成王用梧桐葉剪成“圭”形賜給他的弟弟叔虞,封其爲唐侯。這應該是我國民間剪紙藝術的萌芽。


真正意義上的剪紙,應該是從發明紙張以後出現的。造紙術的發明,促進了剪紙藝術的出現、發展與普及。

唐代時,剪紙已處於大發展時期。唐代大詩人杜甫的詩中就有“暖水灌我足,剪紙招我魂”,以剪紙招魂的風俗當時已經在民間流傳。宋代的造紙業十分成熟,紙品名目繁多,爲剪紙的普及提供了極爲有利的條件。民間剪紙的使用範圍也日漸擴大。


爲了烘托節日的氣氛,人們在春節前將剪紙張貼在窗戶上,寓意辭舊迎新、接福納祥,這就是真正的“窗花”了。窗花這一剪紙品種形成後不久,便成爲剪紙中最爲普及的品種。

由於各地風俗習慣及審美觀點的差異,窗花在我國民間也形成了南北不同的兩種風格。南方的窗花以精緻爲美,其特點是玲瓏剔透;北方的窗花則以樸實生動爲美,其特點是天真渾厚。


窗花多用大紅剪紙,多爲陽剪,用細線造型,以求得較多的鏤空面積。窗花的輪廓和窗棱之間,要求疏密有致、格局均衡。除了美化的作用之外,也儘量避免遮擋光線。

窗花一般不事先畫底稿和底樣。因爲窗花本身就是剪紙中的小品,是即興創作的東西,所以剪起來隨意性很強。


但是,剪紙的內容是很有講究的,寓意吉祥的圖案有“五穀豐登”“連年有餘”“貴花祥鳥”“喜鵲登梅”“二龍戲珠”“榴開百子”等,各種各樣的花鳥蟲魚及人物圖案,都表達出人們祈福求祥的願望。

隨着時代的發展,以及人們居住環境的改變,剪紙這一門古老的民間手藝,仍然深受人們的喜愛。窗花的吉祥寓意,也一直銘刻在人們的心靈深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