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蘇軾之《八聲甘州》寄參寥子

八聲甘州:寄參寥子
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無情送潮歸。問錢塘江上,西興浦口,幾度斜暉?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誰似東坡老,白首忘機。
記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處,空翠煙霏。算詩人相得,如我與君稀。約它年、東還海道,願謝公雅志莫相違。西州路,不應回首,爲我沾衣。

這首《八聲甘州·寄參寥子》作於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參寥是著名詩僧道潛的字,其家鄉在浙江於潛,蘇軾在徐州上任時與參寥子相識,以後二人交往甚密,結爲莫逆之交。蘇軾被貶黃州時,參寥子不遠千里趕去,在他貪寒的家中住了一年。蘇軾離開黃州時,參寥子與其同行,結伴遊廬山。寫下傳世,頗具禪意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或許其中禪味,正得益於與參寥子的禪機辯論。元祐六年(1091年)蘇軾由杭州知州被召爲翰林學士,接旨後,將離杭州赴汴京上任時,作此詞贈予參寥子。

這首詞最大的特點就是語言平淡,抒情深厚,氣勢雄放,意境渾然。起句借錢塘江潮來比喻人世間的聚散分合。“有情”而來,“無情”而歸。“不用思量今古”,不必替古人傷心,也不必爲現實憂慮,因而他能超脫時俗,“白首忘機”。更是體現了這種達觀的思想。
下闋寫詞人與參寥的友情。詞人看穿了古今萬物,無意去名利場上角逐。回想起在西湖與參寥子和詩飲酒、飽覽春山美景、談禪說理、流連忘返的日日夜夜,詞人不禁從內心深處對這位友人以知己許之——“算詩人相得,如我與君稀”。
“約他年、東還海道”以下五句,表現了詞人歸隱之志的堅定。蘇軾當時被召還,且被委以顯官,但他“自首忘機”,志在歸隱,因此,安慰友人,說自己一定不會像謝安一樣雅志相違,使老朋友慟哭於西州門下。
之後二人書信往來,再無相處相會。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