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個月學會任何一種外語》第三部分總結

建立好正確的思維,明白了可以讓自己事半功倍的核心原則後,就是開始行動了,本書的第三部分便是我們在行動中所需要做的內容,即如何做。

一共有七個行爲:

行爲一:多聽——快速長好“外語DNA”

行爲二:先認識含義,後明白詞

行爲三:大膽組合,大量去用

行爲四:從核心高頻內容開始學起

行爲五:找一個好的外語家長

行爲六:掌握髮音的絕招

行爲七:一個盒子兩條路(Same Box-Different Path)

雖然有七個行爲,但將其解構成四個字就清楚了——聽說讀寫。

這四個字我們應該是聽了十幾年了吧,但我們卻從來沒有按照這個思維去完成,從沒有去思考過爲什麼是聽說讀寫,而不是其它的,我們在學校一直等着老師教,而不是主動去學,因爲難所以我們安逸現狀。

不管是什麼語言,聽永遠是第一關,第一關沒過,後面的關卡就沒什麼好說的了。

我們的大腦要首先熟悉外語的聲音規律,纔有機會聽懂。在熟悉聲音的基礎上,積累詞彙變成一個比較容易完成的任務。

進行大量的聽訓練,是解決我們耳朵外語過濾問題的解決辦法。“泡腦子”和聽音樂是兩種重要的訓練活動。

“泡腦子”的訓練可以幫助我們通過外語聽力的六個階段:

1)聽得模糊

2)開始聽得清楚(外語過濾建立好了)

3)準確預測

4)直接聽懂外語的意思(學習外語的目的,首先是要能夠直接知道外語是什麼意思,不需要翻譯,翻譯是後續的功夫,你把外語用的完全舒服以後,再開始考慮翻譯也不遲。)、

5)跟着唱(意思是你的外語已經熟練到,在聽外語內容時,你的大腦自然能提供每一段內容的詞組,而這些詞組就是你要學習的核心內容。)

6)開口說話

剛開始幾星期,我們需要注意力放在外語的節奏和旋律上,好好留意經常出現的輕重聲、停頓、快速階段、慢速階段。

“獲取”自己母語的基本邏輯與核心原理,就是根據一系列不同的信息,先認識到含義,在已經懂含義的基礎上,聯結聲音的標籤,因此學會“某某聲音代表某某含義”。

我們需要記住:爲了學會外語,要先懂得意思,不是爲了懂意思要先學會外語。我們可以通過肢體語言、整體環境、已知“獲取”未知等途徑認識含義。

到這裏,我們需要重申並明確我們的目標是什麼。

在外語溝通的環境裏,你的目標不是隨時都能記住所有聽到的陌生單詞或句子。你的目標是利用你所有已經擁有的知識、信息、生活體驗等來明白人家與你溝通什麼,所有的注意力應該放在明白含義,然後有合適的反應,這也包括點頭、揮手等動作溝通你想表達的含義。

明確這些目標概念,必須貫穿我們的外語習得的整個過程。

行爲三的內容時,我們要做到的是在,自然“獲取”母語的過程,不是先積累很多單詞,然後規規矩矩地說話。正確的方法是,用自己會的單詞,使其拼湊在一起表達意思。

書中還提到了很多具體的方法來解決我們尋找單詞的含義,在此,具體不表,不過其中有一個方法需要提到,就是利用括號法找含義。如:(the bicycle track is)between(the road)and (the river).

行爲四的核心內容是:先把注意力放在槓桿性的知識,就像考試的時候,先解決容易回答的問題,然後鑽入更難的問題一樣。需要明白的是,任何領域都有很多細節可以學習,每個領域都有很多細節可以學習,每個領域各有深奧之處,如果要全都學會,需要一定的時間,絕對不可能一下子全會。但是其中只有一部分是核心且關鍵的內容,當掌握這些之後,就可以說,你已經掌握那個領域的一大半了。

故此,只需要做兩件事:首先,要找到使用外語高頻詞這個理念創造的學習課程資料。其次,從日常場景對話開始學習。

遵守一個原則。外語學習內容貴精不貴多,學習的過程一定要遵守質量第一,數量第二的原則的。一定要先把外語高頻詞的單詞和詞組運用自如,這樣做要比大量儲存單詞更有價值。

至於行爲五,只需要明白找一個好的外語家長的原則,選擇語言家長的時候,不要找想教你的人,一定要找喜歡和你溝通的人,這樣才能讓你擁有一個有可理解輸入和沒有批評的良好學習環境。

並且在交流或者我們自己學習時,儘量找同一類鯨魚或作者的資料進行學習。這個概念在書中稱爲“狹窄輸入”。

行爲六是一個重中之重,書中給出了四個小節內容:

1、發音問題來自於面部肌肉和耳朵

2、錯誤學習方法把發音搞得更糟糕

3、最準確的外語發音練法

4、發音準確後,再練拼寫規律

發音不準確的問題,不只是面部肌肉造成的,大腦的聽力系統也有份兒。因爲你的大腦不習慣外語的一部分聲音,所以早期學習的時候,這些聲音會聽得很模糊。因爲聽得模糊,所以很難搞清如何把這些聲音發得清楚。簡單來說,聽不見就沒法模仿。

這也就是我們需要建立外語過濾系統的原因。

書中提到一個關於外語發音的練習方法,就是看臉說話,意思是模仿外語母語者的面部和口型來練習發音。

至於拼寫規律,以英語爲例,各種詞根詞綴已經單詞音節拆分,如look的音節——l、oo、k。

最後,我們再次明確目標,我們的學外語的最終是交流,不管是看書還是聊天,本質上都是交流。

我們要完成的程度是,根本不需要經過中文翻譯,像我們的母語一樣給出一個詞或句子,可以直接在我們的大腦聯結和形成對應的圖片和畫面。

所謂的“外語思維”就是這個意思——聽到外語,在頭腦中看到畫面,同時注意到自己的感覺,說話時也是直接從畫面和感覺聯結到外語。

人對世界的認識和記憶,最主要來源不是文字或語言,更基層的是神經層面的5種感覺,包括: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和味覺。

人腦主要依賴非語言的信息認識世界,要記住東西,五官的系統要比語言系統強很多倍。

基於這個概念,書中給出了兩種練習途徑。

1)故意創造和運用畫面,第一,要故意把外語的聲音和文字,直接聯結到你大腦中的基層含義,這些基層含義就是你心中的感覺、聽覺、畫面等。

2)用比喻找到含義的本質。比喻有三種不同的類型:常用比喻、新創比喻、凍結比喻。常用比喻用的時間久了,就會導致人們忘記這句話或這個詞是比喻的現象,即凍結比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