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者無意,聽者有心----談談潛意識如何影響人

人們的行爲除了受理性支配外,有很大一部分是受潛意識影響的。

同樣的一句話,不同的人聽來有不同的反應。有的人聽了淡然一笑,有的人聽了卻能解讀出不一樣的含義,儘管這些含義並非說話人的本意。這就是說者無意,聽者有心。

這種“有心”可以理解爲潛意識,潛意識通俗的講就是一種經驗,一種經歷,經過長時間的累積形成的一種條件反射,一種思維和行爲的慣性。

一個人喜歡一個人,很大程度上不是來自於這個人對他(她)有多好,多正確,而是來自於他(她)潛意識當中對一種熟悉的關係模式的回顧、投射。

一個人厭惡一個人,也是同樣的道理,儘管這個人一直在做一件“正確”的事,“爲你好”的事,但你就是不喜歡他。這種不喜歡也是來自於對過去熟悉的場景的再現,儘管,這不理性。

一個母親,對女兒噓寒問暖,關懷備至,事無鉅細,用心良苦,但女兒就是想要疏遠她。母親很傷心,對旁人說:“我做的這一切都是爲了她,我掙的所有錢都留給了她,她爲什麼這麼白眼狼?”

女兒說:“從小到大,我能感覺到你的愛。但你的愛是變質的愛,你苛刻,嚴厲,從來不懂得擁抱,不懂得溫柔以待。你覺得你爲我付出了所有,但你知道我究竟想要什麼嗎?我不要你給我的那些錢,你自以爲的愛,我要的是你的寵愛,包容我的過錯,給我自由自在的感覺,讓我自己做選擇的權利,不再動不動就嚴厲苛責甚至打罵我”

母親說:“生活艱難,我吃盡了生活的苦頭,女兒,我不想讓你再受同樣的苦。我甘願把我的一切都給你,你既然討厭我,今後我不再打擾你”

女兒說:“媽,我懂你的愛,懂你的苦,但你不懂我。你就一直把我當成小貓小狗養,牽着繩子,永不放手,什麼叫放手,你懂嗎?”

這個故事中,母親一直在做她認爲正確的事,但是女兒並不領情。女兒何嘗不知道母親是爲她好,但是幾十年的相處積累下來的那些相處模式和感受,已經深深刻在她的記憶裏,形成了一種慣性,導致她一見到母親就本能的反感。而這個行爲讓母親和旁人很是不理解。

儘管女兒也知道母親的難處,她有她的侷限,但相處幾十年積累的壓抑的憋屈的感受,又是真真切切刻在自己的內心裏,你隨便一句:“人要包容,人要理解”就能化解得了?如果這樣做得到,人人都成佛了。

所以說,同樣的一個人、一件事,人們喜歡或者不喜歡,討厭不討厭。其實根本上來說還是個人的潛意識的問題。我們經常追求理性,認爲理性可以帶給自己現實的利益和長遠的利益。但你喜歡或討厭一個人,卻不需要具體的理由。或者說,那些理由,已經說不出來,而是成了身體的一部分了--------而這就叫潛意識------說不出來,但是我可以感受得到。

人心不同,其實就是大家各自的經歷不同,遭遇不同,家庭不同,感受不同,最後是行爲和認識也不同,忽略這些因素而講理性、講大愛、講是非,講原則,很多時候並不討喜。

然而人總是要去適應社會,要生存得更好。你能理解多少人心,便能建立多少好的關係,也便能獲得更多的社會資源和心理支持。

要破解這個問題,只有去深入潛意識,找到自己喜歡一個人或者討厭一個人的根源。這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也是一個人成長的過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