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拯救我們的傳統行業?

這個標題,看起來,好像有點大,但是通過我經歷的一些身邊事,讓我對這個問題有了一點思考。今天想拿出來,以書店和印刷廠爲例談一下我的想法,不一定對,敬請大家批評指正!下面是我親身經歷和親眼所見的故事:

這是一家書店,位於商場二樓的拐角處,書籍種類比較全面,店面說大不大,但是說小也不小,身處“鬧市之中”,唯獨門可羅雀的景象和周圍環境不相融。記得早在幾年前,書店裏面還是有些人的,多是學生一族,當然了,也有一些愛讀書的其他人。其中有一位身着紅色工作服的商場工人現在想來還記憶猶新:當時他站在書架前仔細讀歷史類書籍的場景現在依然歷歷在目;也曾好心糾正過一個自信滿滿讀錯某位日本作家名字的小孩;還曾買過一些心儀的書……

而今,再看現在的樣子,往昔熱鬧已成記憶,只有老闆還在默默堅守。去過很多次了,但是每次,我都沒發現一個讀者,哪怕是經過的,都沒人進去看一眼。我不禁想,他難道不知道這是賠本的生意嗎?哪有人來呢?這個書店的存在好像一個孤獨的老人在呆呆的期盼着孩子的回家,開始是熱烈,後來,就無所謂了。這家店只是所有書店中的冰山一角,其他的,也好不到哪去。是人們都不愛讀書了呢?還是書店的傳統門店和社會的發展不相適應了呢?

高中的時候,曾經去過一家書店,當時要買一套《平凡的世界》,但是一看價格,望而卻步,98元,而且還是拆封以後的,看樣子,有人讀過了幾頁,或許是由於破舊了些,因此,看它的模樣真不像是個正版書,我自己嘟囔着,被在我旁邊經過的老闆聽見了,和我說,我從不賣盜版書,就是因爲這樣,每年賠了70萬。我一聽,挺震撼的,但是當時沒有問他爲什麼賠本的買賣還要這樣做下去。記憶中就是,這家店面越來越小,人也越來越少,多的只是一些讀書的,但是買書的並不多,有點像個小型民營圖書館。就這樣,我看見他原本是一頭黑髮,但經過了這幾年,已經變得灰白了,人也蒼老了很多。

每次放假,還是會去看看,雖然比網上的貴,但是也會偶爾買一本,當做一種儀式感吧!我不知道我的這樣一種行爲會對它有沒有哪怕一丁點的好處,但是我希望有更多的書店“活下來”。

我曾寫過:一座城市,如果沒有圖書館,沒有書店(這裏指代純粹的書店,不是教輔書)那就沒有了靈氣,也就沒有了靈魂。我想,留住書店,不僅是留住記憶,也是在留住文化吧!

今年的國人閱讀量相比於去年僅從調查數據上來看,是在上升的,這不禁讓很多人疑惑,明明親身感覺到根本沒什麼人讀書,怎麼能閱讀量還在每年上升。後來,究其原因,是因爲大數據時代,把電子閱讀和公衆號的推文閱讀都算上了,才得出一個不切實際的結果。而真正喜歡閱讀實體書的人又有多少,有回升嗎?還是在下降?並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

或許城市的靈魂不止在書店,更在於讀書的人!



今年因爲疫情,雲畢業,雲答辯,但是畢業論文卻要打印出來,快遞郵寄回去,這其中涉及到論文膠封的問題。去哪裏弄呢,找了好多家複印社,都說弄不了,最後,有一家店的老闆告訴我,印刷廠可以,就在她家的前面兩條街。

六月的太陽還是很熱的,驕陽似火。公交車坐了兩站,到了印刷廠,進門一問,果真能做,太開心了。打印好封皮以後,由工作人員帶領去印刷廠車間,那裏可以膠封。和負責的師傅說過大體怎麼弄,她去開機器,告訴我們等一小會兒,以爲幾分鐘,結果,需要40分鐘,因爲機器長時間不用,需要預熱。

在等待預熱的過程中,我站在一邊,看他們工作,屋子裏有很大的油墨味兒,門上方的牆上掛着金色的牌子,上面寫着:光榮之家。應該是另一位印刷的師傅參過軍,但是出於禮貌,沒有冒昧的問。

屋子裏陰冷,印刷的師傅在大熱的天穿着棉褲,因爲屋子背陰,夏天還得開窗戶,每天吹的風進來都是冷的,時間長了,腿受不了,所以得穿得厚一些。母親和印刷師傅有一搭沒一搭的聊着,緩解一下凝固的氣氛。聊天的過程中得知,生意並不好,報紙早就不做了,因爲大家都用手機看新聞,看廣告,報紙做出來沒有市場,還賠錢。只是接一些單位的印刷任務。

那天,她正在把新印刷出來還熱的紙整理出來,幾百頁一摞,數張數的手法很嫺熟,而且看着聽着,都很治癒,是那種刷刷聲,有一種銀行職員數錢的感覺。她說,現在生意不好了,所以你們單個一份的膠裝都接了,以前都不接的,現在只能保證每個月能給工人開出來工資,其他的賺不賺錢看運氣。不知道爲什麼,聽她這麼說,我有點心酸,但是也覺得這是時代的更替所面臨的必然,新事物必將代替舊事物,這樣社會才能向前發展不是嘛。

以上只是我經歷的其中兩個故事,一個是書店,一個是印刷廠,對於如何拯救他們,我的想法如下:

第一、自救勝過他救。

要麼把現有的店面轉型升級,符合當代潮流所需;要麼,徹底做舊,轉變消費羣體。當然,二者相結合,一定要分區,不然會顯得不倫不類,區域分明,纔可以起到雙贏的效果。

對於書店:若要新,那麼可以和餐飲行業相融合,讓讀者在休息的片刻去光臨書店,獲得一份暫時的寧靜,沒準兒就會發現自己喜歡的書,恰好買下。若要舊,那就復古一些,給人以一種從風格上來看古樸典雅的感覺,將消費人羣對準懷舊或文藝羣體。

當然,如果有足夠的空間,就可以相結合去做了。

對於印刷廠,可以讓現有工人學習自媒體相關技術,對他們進行專人培訓,或是招聘一些技術型人才。首先通過一定的方法獲得相當數量的讀者,再通過合理運營模式,向互聯網行業進軍,做“雲廣告”。通過網絡,同樣可以接“雲訂單”,提供打印郵寄雙重服務。通過老品牌的知名度,輔以新技術,而同時也可兼顧傳統印刷模式,如此,振興前景可期。

第二、在全社會喚醒人們對於傳統行業的保護意識。

當然,這些傳統行業必須要有一定的價值,或是紀念價值,或是實用價值,再或者是二者兼備。比如書店,如果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做以上改造,勢必會吸引一大批人,可能是工作之餘休息小憩的上班一族,或是壓力過大的學生羣體,利用業餘寶貴時間來此放鬆也是不錯的選擇。其實,我還一直想過,如果可以在印刷廠的業務中增加一項豎版油墨印刷,類似以前的老報紙,那麼,可以印刷一份出生當天的老報紙當做生日禮物的一部分送給別人,作爲一份特殊的禮物,有心意,也有價值。

第三、產業的振興同樣離不開政府的扶持。

應該讓政府在鼓勵、推動、扶持新興產業發展的同時也幫扶一下傳統行業。社會一直朝前走沒有錯,但是也需要有一些立在時間前進線上的東西的存在,也能讓後代人看見社會前進的活化石,讓他們親眼看見我們這個偉大民族的復興歷程。而傳統行業的存在對於我們每一個個體來說,也是在留住記憶、留住歷史的足跡。


注:

以上的這些都只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可能也比較理想化和地域化。畢竟,不同的地方的人對於傳統文化的感知度是不一樣的,需要因地制宜。而資金、人力、物力、環境等綜合因素也需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量體裁衣。但是我相信,終有一天,部分有價值的傳統行業的振興會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成爲現實,那時候,我們的城市將會更好的容納過去和未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