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熱愛顯得理性...

疫情後第一本電影《八佰》。

全程口罩的體驗感並不是很好,尤其淚水劃到鼻翼還不方便擦的時候。

朋友圈有同學推薦,公衆號有帖子講這本電影改變發行方式帶來的衝擊。所以它算是帶來了一小波疫情後期電影迴歸的熱議。

看完電影之後,就兩個想法,一是要給老爹買個票去看;二是好像沒什麼想說的。或許,當熱愛表現得更爲理性,而不是激烈,而不是浮誇,會更美。

演員偶爾讓人齣戲。魏晨的臉龐棱角分明好看,但演起來彷彿太用力,甚至有點猙獰;李晨的演技可能就消耗在花季雨季了,表情幾乎一直一個樣態,果然石頭哥;王千源讓人充滿期待,但苛刻點說,maybe給他的戲份和特寫不夠(至少不如給歐豪的哈哈),所以角色個性並不夠鮮明,感覺他的角色應該是樸實而有故事的,但不可知爲何有最開始的懈怠和冷眼旁觀,又有了後來的熱血和廝殺;黃曉明、俞灝明、鄭凱,額,怪他們的美男形象深入我心,帶着原有印象便較難感受到那種氣概氣質?怪我咯~但公正點評價,黃曉明特派員的形象設計油滑中帶點階層特色,有增色;歐豪算是驚喜,接的每一部硬漢劇英雄劇,演技都有提升,多了更多層面和詮釋;張譯是在突破自己吧,選了這樣一個怯懦到底的角色,又髒又弱又狡猾,眼神永遠是他的利器,表達出小人物的鑽營、苟且、求生欲、猶疑不決,等等;姜武這個角色讓我有點困惑,和張譯角色性格的設定有些許重合,又或許是大部分人的狀態,從很慫到被英雄主義激發,試着挑戰自己,但並不一定成爲英雄,姜武的演繹還是到位的,那種憨憨、一點點無賴、恐懼死亡的狀態。杜淳的長相就是好正氣,眼神放出的光也是英氣逼人,奇怪的口音設計是爲什麼?猜測或許和還原謝團座有關吧。。。

女性角色方面。這次是真的服劉曉慶。單單從她出場時候的側影和炸裂的氣場,就感覺是她沒錯了。白色套裝,凌厲短髮,都很合適她,雖然皮膚的皺褶遮蓋不了,但那種自信果決的氣質妥妥的;敬禮的小女孩,及她身邊膚白貌美的藍色大衣女Eva,也有印象,前者因爲給到的鏡頭定格,後者就是因爲美。另外,那幾個圍坐着打麻將的上海太太,算是全劇最標準最不刻意而爲的鄉音,儘管一個長鏡頭便過了,但也的確詮釋了租界、或說其時中國中上層社會的紙醉金迷。說到這裏,上海太太一直舉起望遠鏡的老公,一位有點點酸腐、懦弱,卻又有點知識、良知的中國傳統教授,算是影片中第一個鳴槍的租界人士吧,那種恐慌、未知、憤怒疊加在一起帶來的身體、聲音顫抖,可以給出個演繹真實、演技高分。

就我看來,最感人的情節,在頑抗的第二日,在日軍即將炸倒牆基的關鍵時刻,陳樹生打頭作爲人肉炸彈跳下。鄭凱演出了那種視死如歸的毅然決然,卻又覺得浮誇了一丟丟。後面接着一個個跳下的狀態,反而更真實、感動、震撼。一個接着一個跳下,留下生命中最後一句話,留下生命裏最大的念想。蘇州河對岸的人碎碎說,誒,這是幹嘛呢?他們也都是爹孃的親娃娃...信念的力量,挺俗氣的一碗雞湯。在生與死麪前,在忍耐存活幾日與升旗振奮士氣的選擇中,捨生取義,必然有環境的感染,也是真真的得償所願。



這是一部以戰爭爲主題、男性爲主體的片子,戰士、逃兵、學生、黑道二流子、戲子、記者,等等多種身份的不同社會階層聚集在一起,出現在一個面向上。他們的劃界從表面上看,是戰爭中不一樣的地理位置,但其實還有更深層次的區格,戰鬥或投降,參與或者旁觀,在此時此刻,已不只是一種個人選擇,更關係着,每一個人,將以何種方式撿起中華民族連連敗退中喪失殆盡的尊嚴?

私以爲,這部影片想討論的主題應該不只侷限於戰爭、民族尊嚴。升起、守住青天白日旗,“戰爭的背後都是政治”,兒童演員幾個純真細節,捍衛勝利需要背後四萬萬人的真正覺醒...這些情節的設置,讓我感受到了本片的思考深度,有對歷史更全面的審視、尊重,對政治家遊戲的輕蔑,對民族集體成長的提醒,還有對人性迴歸的呼喚。而這些,也是過去主旋律影片中所缺失,或被刪減的部分。

真摯於內心,不失反思批判的思考深度,容納多面人性的包容廣度,這樣的熱愛,才更深沉、持久、醇厚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