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子升《搗衣詩》賞析:“七夕長河爛,中秋明月光”

溫子升《搗衣詩》賞析:“七夕長河爛,中秋明月光”

文:枯木

《搗衣詩》

【南北朝】溫子昇

長安城中秋夜長,佳人錦石搗流黃。

香杵紋砧知近遠,傳聲遞響何淒涼。

七夕長河爛,中秋明月光。

蠮螉塞邊絕候雁,鴛鴦樓上望天狼。


七夕是我國傳統愛情節日,具有古老悠久的歷史,最早源自先秦時期人們的天象崇拜,結合牽牛星和織女星的外形進行想象,逐漸演繹成悽美愛情神話傳說,於是成爲今天的“七夕節”

古往今來關於七夕的詩詞不勝枚舉,有諸多佳句千古頌揚,諸如白居易的《長恨歌》:“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爲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杜牧的《秋夕》“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秦觀的《鵲橋仙·纖雲弄巧》“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等等,今天我們選取南北朝一位著名詩人的七夕詩詞,略作賞析。

這位詩人名叫溫子昇(495~547年),字鵬舉,祖籍太原,祖父時移居濟陰冤句(今山東菏澤市),晉朝大將軍溫嶠後代,兗州左將軍長史溫暉之子,是南北朝時期最爲著名的文學家詩人之一。(《魏書·列傳第七十三·文苑·溫子昇傳》)

溫子昇少時勤學,博覽百家,北魏孝明帝熙平初年(516年)參與射策科遴選,同試800餘人,溫子昇與盧仲宣、孫搴等二十四人高中。當時參與遴選的都不服氣,於是主考官東平王元匡讓溫子昇出面應對,所有來爭論的人都被溫子昇的才氣所折服,不得不怏怏而歸,於是溫子昇一舉成名,二十二歲被補爲御史。


溫子昇在北魏歷官郎中,侍讀兼中書舍人、鎮南將軍、金紫光祿大夫,遷散騎常侍、中軍大將軍,後領齊州大中正等職,參與北魏孝莊帝誘殺權臣爾朱榮、元天穆。東魏武定五年(547年),元瑾作亂,高澄(後北齊文襄帝)疑子昇同謀,囚入晉陽獄,是年餓死獄中。

溫子昇擅於詩詞文賦,蜚聲南北。梁武帝蕭衍稱他爲“曹植、陸機復生”,嘆自己梁朝一百餘詩人都比不上子昇一人;陽夏太守出使吐谷渾,“見其國主牀頭有書數卷,乃是子升文也。”濟陰郡王元暉業嘗道:“江左文人,宋有顏延之、謝靈運,梁有沈約、任昉,我子升足以陵顏轢謝,含任吐沈。”


唐張鷟撰寫的《朝野僉載》記載,溫子昇曾作《韓陵山寺碑》文,南北朝“窮南北之勝”文學家詩人庾信被羈留在北朝爲官,南人問“北方文士何如?“信曰:“惟有韓陵山一片石堪共語。薛道衡、盧思道少解把筆,自餘驢鳴犬吠,聒耳而已。”,後來用“韓陵片石”比喻難得的美文,可見溫子昇在當時文壇影響劇烈。


溫子昇著有《文筆》35卷、《永安記》3卷傳世,這首《搗衣詩》是其代表作之一,是一首描述閨中女子在秋天思念遠在邊塞戍邊丈夫的閨怨詩,分上下兩段,我們略作品評。


“長安城中秋夜長,佳人錦石搗流黃”。“錦石”:有美麗花紋的石頭,美石,出自晉羅含《湘中記》:“衡山有錦石,斐然成文”;“流黃”:褐黃色的衣裳,泛指衣物,特指絹,《樂府詩集·相和歌辭九·相逢行》:“大婦織綺羅,中婦織流黃”。該句大意爲:秋天天短夜長,長安城中,美麗的少婦難以入睡,在石頭上在搗洗衣物。


“香杵紋砧知近遠,傳聲遞響何淒涼”。“香杵”:搗衣棒槌的美稱,出自漢班婕妤《搗素賦》:“於是投香杵,叩玫砧”。“紋砧”:有美麗花紋的搗衣石。從搗衣棒槌傳出的砧杵聲音,就可以判斷出遠近;在秋夜裏,陣陣砧杵聲音,此響彼落,讓人聽起來非常淒涼。

“七夕長河爛,中秋明月光”。下段說明淒涼的原因:秋天的夜色是多麼美好啊,七夕看星河燦爛,中秋望月光明媚。本來應該欣賞如此美景,可是爲何會夜晚搗衣不休,讓人感到淒涼呢?


 “蠮螉塞邊絕候雁,鴛鴦樓上望天狼”。“蠮螉(yē wēng)塞”:蠮螉指的是細腰蜂,蠮螉塞是居庸關的別名,又名軍都關。“鴛鴦樓”借指新婚洞房。“天狼”指的天狼星,屬於大犬座。古代以之主侵掠,《楚辭·九歌·東君》:“青雲衣兮白霓裳,舉長矢兮射天狼。”後以“天狼”比喻殘暴的侵略者。該句大意爲:因爲征夫和浣女分隔兩地,一個在邊關看着北雁南飛,想着家鄉思念妻子;一個在長安家中樓上望着北方,牽掛着丈夫的安危。

溫子昇這首詩,描寫長安女子思念遠在邊塞丈夫的情形,一方面具有南朝詩歌的豔麗浪漫,措辭優美,諸如香杵、紋砧、錦石、流黃,把搗衣勞作描繪的美輪美奐;一方面又有北方的率真質樸,星月皎潔,遠隔一方,夫妻二人,相互思念,卻難相聚。把閨怨詩渲染的悽美幽怨,意味悠長,具有很高的藝術感染力。

2020/8/24榆木齋

參考書目:

《魏書·列傳第七十三·文苑·溫子昇傳》

《北史·列傳第七十一·文苑》

《陳書·列傳·卷六》

《朝野僉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