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家族之陳氏家族:蔣家天下陳家黨,爲官清廉,生活簡樸

四大家族中的陳氏二兄弟陳果夫、陳立夫。其祖籍爲浙江關興湖州,離杭州城不過百公里,山清水秀、風光宜人,算得上地靈人傑。二陳先祖原也是尋常家庭,到了第23世陳豐時,由經營絲織業起家,慢慢成爲望族,當然也稱不上大富。

及至二陳祖父陳延祐時,正趕上太平天國運動興起,由於受到農民革命軍的衝擊而家道中落。1913年“二次革命”失敗後,袁世凱封了陳家在湖州的財產,也不過是些新舊房屋和一間小布廠而已。

陳延祐膝下有三子,長子陳其業,次子陳其美,季子陳其採。陳其業即二陳父親,早年熟讀諸子百家,後爲求實業國東渡日本考察經濟。回國後報國無望,便心灰意冷,回鄉經營絲業。

二陳三叔陳其採也是少年飽讀詩書,後東渡日本學習軍事,回國後參與創辦湖南武備學堂,並參加同盟會,從事反清鬥爭。二陳二叔陳其美15歲那年便離開父母,到關興石門鎮學習典當業。

爲尋求實業救國,1903年他又到了上海學習商業。在此他結識了革命黨人秋瑾、徐錫麟等人,並在他們影響下開始從事革命活動。1906年他放棄了商業救國的理想,東渡日本學習軍事,並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1908年春回國到上海,策動反清起義。

辛亥革命爆發後,陳其美在上海發難響應。後多次協同孫中山起兵討袁,1916年5月被袁世凱派人刺殺。二陳父親及三叔後來均依附了蔣介石政權,蛻化變質。唯有二陳二叔陳其美在民主革命道路上走到了盡頭。他是陳氏家族中一顆耀眼的星星,不僅在同輩人中放射出耀眼的光芒,而且以其爍人的光亮,昭示了下輩走上顯赫的道路。二陳便是通過這條道路,走向國民黨權力的頂峯。

陳其業1887年與何氏結婚,1892年長子陳果夫出生。8年後,又得次子立夫。陳氏兄弟年幼時,相貌都長得清秀,陳果夫顯得忠厚、老成,陳立夫顯得機靈、敏捷。二陳母親何氏對孩子管教非常嚴厲,同時也傾注了深深的母愛。母親早明的教育,對兄弟倆的性格、知識、思想和生活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陳果夫8歲時,正式入塾讀書。由於塾師知識有限,教學方法不當,幾年內陳果夫學識未見有明顯長進。12歲時,他師從沈若臣老先生,在那兒學識大有長進,並開始瞭解到國內的政治形勢。1907年,陳立夫也開始入沈老先生私塾就讀。隨着年齡的增長和知識的增加,陳氏二兄弟都渴望着去見外面的大世界,而引導二陳走出家門的正是其二叔陳其美。

陳其美常常訓導二個侄子要“好好求學立志救國”。1905年,陳果夫告別家人,隨三叔到長沙入明德學堂小學乙班學習後進入中學班,在這裏他第一次學到了自然科學知識,第一次受到了新思潮、新文化的陶,並接受了西方資產階級民主思想。1907年,陳果夫來到西子湖畔的杭州,考入浙江陸軍小學,開始學習軍事。

但是這一時期,處在動盪的革命年代的陳果夫,雖然也贊成革命,希望進步,然在言論和行動上都顯得溫和和保守。由於受到陳其美的鞭策和激勵,1911年他加入了中國同盟會,隨叔父一道,投身反清運動。1914年,讀完私塾的陳立夫在二叔陳其美的催促下,也離開湖州老家,來到上海,考入南洋路礦學校中學部。1917年8月,他以優異成績考入天津北洋大學。1923年,大學畢業,同時以全優成績考取美國匹茲堡大學,學習礦治工程,去圓科學救國的夢。

說起二陳的婚姻,雖然情調各異,但還稱得上幸福美滿。早在陳果夫師從沈若臣時,老先生見其聰明老成,有意將女兒許配於他,不想陳家嫌沈家貧窮而婉言謝絕。後來鄉人都認爲陳家高不可攀,而不敢說媒。

陳家一時門庭冷落車馬稀,及至陳果夫18歲,仍無人說親,陳家恐鄉人議論,開始着急。通過親戚說媒,陳家最後選定了本縣獲港鎮朱家長女朱明。朱小姐生於1893年,父親朱王樓在上海開設福康錢莊,頗有資對,爲上海錢業鉅子,湖州一富。宋小姐深受封建思想影響,長年鎖深閨,終日習女紅,竟然一字不識。

但是這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陳果夫不敢違抗。1914年,陳果夫與朱明正式結婚。婚前陳果夫一直沒見過朱明,對於她只是有種“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的模糊感覺。他常在腦中虛構這位女子的模樣,是大家閨秀,還是小家碧玉?是豔若桃李,還是柔如楊柳?就這樣,苦苦熬了5年。

陳果夫與朱明的婚煙雖屬父母之命,不是自由戀愛,他們沒有花前月下的卿卿我我,也沒有互訴衷腸的山盟海誓,然而他們在婚後卻能相處和睦,感情甚篤。朱明不僅對陳果夫早期投身革命極力資助,而且在生活上對他悉心照料。陳果夫體弱多病,長年偃病牀褥,朱明服侍湯藥,更換衣被,數十年如一日,未嘗假手於人。每當提起夫人,陳果夫總是充滿恩愛與感激之情。

如果說陳果夫的婚姻還帶有舊式封建色彩,那麼陳立夫的婚煙則可以說是趕上了時代的潮流,頗具浪漫情調。1925年,陳立夫從美國學成歸國,風度翩翩地出現在上海灘上時,便認識了國畫家孫祿卿小姐。孫小姐1900年生於浙江吳興,與陳立夫同鄉同庚。早年畢業於著名畫家劉海任校長的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學的是國畫。由於得到名師指導,再加上刻苦從藝,所以畢業後不久便在畫壇小有名氣。

陳孫二人,一個是剛剛學成歸國的莘莘學子,一個是多年苦練丹青的畫壇新秀,一個是風流倜儻,一個是年輕貌美。兩人一見鍾情,相識恨晚。後二人雖身處異地,卻錦書相連,鴻雁不斷。在給陳立夫的信上,孫祿卿總喜歡拿起畫筆勾落幾下,或疏影橫斜,或曉鶯殘月,流露出淡淡的離別之苦;陳立夫則用那雋秀的字跡和纏綿的語言,向孫祿卿傾訴濃濃的相思之情。

1926年冬,一對情人雙雙走進洞房。爲籌辦弟弟的婚禮,陳果夫不辭辛勞,四方奔走。婚禮上,孫祿卿一時動情,拿起筆來,潑作畫,頃刻之間,一幅“桃柳蜜蜂圖”展現眼前,畫上桃花嫣紅,翠柳吐綠,幾隻小蜜蜂穿繞其間,在香器的陶醉中辛勤採蜜,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

主持婚禮的陳果夫,見此情形,雅興大發,欣然命筆,爲孫的畫題詞:“桃紅柳綠含春意,從此相親蜜蜜甜。”以此祝賀弟弟和弟媳新婚幸福、白頭偕老。詩情畫意,躍然紙上,贏得衆人一片喝采。弟媳作畫,兄長題詞,成爲一時佳話。

二陳兄弟以不同的方式組織了自己的家庭。在家庭生活中,兩對夫妻都能相親相愛,並能始終如一,白頭偕老,儘管和普通百姓家庭一樣,沒什麼纏綿悱惻的動人故事。值得敬佩的是,陳氏兄弟不僅生活淳樸,而且在私生活方面都十分嚴謹,既不尋花問柳,也不移情別戀,這與沾花惹草、喜新厭舊,生活放蕩的蔣介石及大多數國民黨要員是不同的。而且二陳的媳婦都善於操持家務,照顧丈夫,教育子女,不問政事。儘管他們的丈夫是國民黨的高官顯貴,而她們卻始終默默無聞。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