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建马磨河水库轶事

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磨市镇内,有一条溪河,它从海拔千米高山的马鞍山至海拔百米磨市村流入清江。大概长二十多公里,途中经过(上世纪70年代的行政区域)安丰大队,大营头大队,救师口大队,柳家院大队,磨市大队。大概养育河边的六千人口,农田灌溉,群众的生活用水,生畜用水。它是一条生命河!洪水泛滥时,给两岸的群众带来灾难!

在人民公社时代,全国农业学大寨,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各级革命委员会(现是政府)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有叫高山低头,河水让路的气派。1970年,长阳县平落区革命委员会(下属平落,晓麻溪,峰山,磨市,花桥,民主,大堰,赵家堰,黄家趟九个公社,五十四个生产大队,近十万人口)组织兴建马磨河水库!兴建南干渠,把水引上矛岗头,兴建北干渠,把水引进多宝寺,灌溉粮田,增加粮食产量!

小时候,我经常去平落区供销社(现救师口村)去买物资,去平落区粮食管理所买粮食(那时因老爹是生产队队长,住队干部住我家,吃每顿饭给半斤粮票和两角钱,到时候去粮管所买粮油)路过的马磨河水库是大营头大队的房屋基地!因该处河水两岸最窄,是筑坝的最佳方案!

据有关资料记载,马磨河水库的修建于1970年冬季开工,1973年6月完工,历经四年,整个工程完成土石方34.8万方,投资58万元,用去钢筋147吨,炸药89吨,补助粮食27.5万斤(每个工日补助粮半斤),每年有18万劳动工日,平均每天有500人在工地劳动!

工程完工后,大坝高42米,底宽16米,顶宽4米,顶长183米,全靠人力垒砌,肩挑背托,工程量大,受人力,财力,物力的限制,在当时是一个奇迹!

我从1972年在救师口中学读书,每星期六回家,星期天上学,都要路过该工地。从库里爬上坝上在走下去,是经常的,必走之路!有时候还坐船上坝。

工地上有一台履带式拖拉机,来回碾压,这是最先进的劳动工具,在就是几台柴油机,放在上坡头上,挂上一根钢丝,板车装上石头,板车上有铁钩挂在钢丝上,使石头拉到坝上,大坝外面的石头,是石匠用铁钻子,钻成一米长,高五十工分的石板砌起来的。用成型的方石垒砌成台阶型坝外缇面。

那时,参加工地劳动的,叫民工,是区革命委员会下派民工指标,落实到生产队,可以说,工地周围五里路的农户,都住满了民工。一个公社组建叫一个连,总指挥部叫团部!一般一个连有伙食房,有吹事员,灯钵子饭,每个民工每天补助五分钱,半斤粮食,并回本生产队记工分参加本生产队分配。

有一年冬季,全区动员大会战,我们学校大礼堂就住满了民工,不少于500人,特别是赵家堰,黄家趟的民工,走到工地要走一天的路。那时到区还没有公路!

我们学校的学生也参加了大会战,早上六点吃饭,走半个小时,在工地就是背土,背土的路程在一里路以上。连续一星期,区里给每工日补助半斤粮食。

那时,平落流行的一句,山上的人有力背,山下的人有力挑,背挑都回,走到哪里都不怕。

工地上热火朝天,柴油机,压土机忙个不停,人员穿流不息。就是人人背子装上土,人人背土往坝上走!一天到晚,不知走多少趟!

水坝建后,水渠开挖成型,开挖水渠的山体是麻股石,由于开挖震动,用石灰黄土做砂浆,水渠建成后,水不堵漏,水源从坝头开闸,水流不到矛岗头和多宝寺,在半路漏了!

水坝建成后,对河流两岸的防洪防灾起了决定性作用,还建了一个小型水电站!

时隔半个世纪,国家对该水库拨专款进行了维修,该水库是磨市镇自来水公司的唯一水源!

随着马磨河水库地名的出现,现有马磨河社区!龙五一级公路中间有一座桥叫马磨河大桥!

马磨河已是磨市镇人民的一种象征,一种希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