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心理營]《破繭原生家庭》12期D11 自我分化20200829

今天的課程是引導大家如何跟原生家庭分離,實現內心的成長。無論原生家庭是美滿還是有缺失的,人的成長終究是要實現分離的。在不同的心理學理論和流派中,對於以分離促成長這個導向是共同的。即便是滿足度高的早期教養,爲了孩子的健康成長,也是主張給與適度挫折的,否則孩子總是會留在全能自戀的誇大自體的嬰兒狀態,長成一個巨嬰。
在這個分離的過程中,在親密關係中加入界限很重要。下面轉載和編輯一些家庭治療中有關自我分化和三角化等概念。

一、自我分化

自我分化也稱爲自我分辨、自我辨別,是由家庭治療的代表人物鮑恩提出的,是鮑恩理論的基本概念和核心理論,依照Bowen的家庭系統理論,可以從內心分化層面與人際關係分化層面來界定自我分化。在內心層面上,自我分化是指個體將理智與情感區分開來的能力,即在某個特定的時刻個體是受理智還是受情緒支配的能力。在人際關係層面上,自我分化是指個體在與人交往時能同時體驗到親密感與獨立性的能力。

自我分化包括兩個過程:一是自我與他人的分化,另一個是分辨理智過程和感受過程,即情緒與認知的分化。自我分化的核心是一個人與父母的關係,一個健康的人能夠不斷地與父母進行情緒上的分離,鮑恩用“未解決的情緒依戀”來形容親子之間的那種緊密的、完全共存的無法分離的低分化的依戀狀態,這種依戀狀態主要來自三個方面:(1)父母自己及其家庭遺傳的未解決的依戀程度;(2)父母在婚姻中造就的依戀方式和行爲;(3)父母和家庭在生活中關鍵時期和體驗的焦慮程度,以及對焦慮的解決方式和處理方式。

自我分化良好的個體在與人相處時能夠維持獨立自主與情感連結的平衡。他們在與人相處時能夠保持一個清晰的自我感,能夠處理好“我”的位置,面對壓力時也能夠堅持自己的觀點,而不去迎合他人的期望。因此,這樣的個體在與人相處時能保持靈活的距離,能分化情緒和理智,堅持自己不被別人的感受所控制。

自我分化水平較低的個體,其行爲只能依據情緒反應,容易依賴他人,容易產生融合狀態,在處理問題時極容易受外界的影響而缺乏理性的判斷。尤其當面臨壓力時,自我分化程度低的人可能會採取兩種極端的適應模式:一是迴避他人,以避免因害怕失去自主性而產生的焦慮感;另一種是通過親近、依賴他人,來減輕自己的心理壓力。

二、三角關係和三角化

在家庭中,未分化成分過多或分化程度不高的時候就容易產生三角關係。三角關係是指家庭中如果有兩個人之間產生了緊張,他們會把第三個人扯進來以稀釋這個緊張和焦慮。三角的產生的根本原因是情緒系統產生的焦慮。三角是由三個“兩人關係”組成的,它是一個移動的聯盟和反應的過程。

Bowen認爲在家庭中出現緊張的時候,那個最缺乏分化能力的人最容易被扯進來緩解緊張。並且三角關係不限於家庭,朋友、親戚和治療師都會被帶入矛盾。在壓力存在時,家庭越大,其中就有越多的內部三角;一個問題會涉及多個三角,家庭成員也越來越捲入矛盾。這是因爲當焦慮驅動的三角關係特別強烈時,三角運動會以連鎖的方式將其他三角牽涉進來。

有些時候,三角可以緩解焦慮。但是,第三個人的加入也不是總會減少家庭中的壓力,壓力減少與否和這些人的分化力有關係。一個人的分化水平越高,就越能很好地控制焦慮,而不受三角過程的制約和驅使。但焦慮太高的時候,任何人或任何人羣都會啓動三角關係。

通俗且具體一點說,三角關係是指溝通的過程中,借用第三方的力量,理論和觀點來支持自己的看法,來達到和對方溝通的目的。它從另外的一個層面造成了溝通的間接性,進而形成了一些問題。三角化指的是三角關係的進一步發展,把一定的三角關係固定和穩定化,形成了一個三角的溝通方式,三角化的破壞性有時候會被掩蓋,但是它的破壞性是永遠存在的。

“你媽媽總是遲到”。從這個抱怨中你能夠明確的感覺到三角關係的存在,爸爸把和媽媽的直接溝通的變成了由孩子轉達的抱怨,並不能起到改變媽媽行爲的作用,有時候還會成爲其他問題的來源。

“你去和你爸爸說:……”這樣的話是在呈現出來一個三角化的溝通模式,這個模式後面也許能夠呈現出來的是一個溝通不良的的家庭關係。

在三角關係和三角化中,那個後來成爲溝通障礙的一個角,也許是人,也許是一個特殊的不合理的認知,也許是來自於延伸家庭的一個家庭規則,這些都可能是構成三角關係中的一角。

Bowen認爲婚姻是三角的一個邊,家庭是一個系統,家庭情感過程穩定必須要每個成員都有分化力。因爲普遍存在分化力低,家庭大多都要產生矛盾。

人們傾向於選擇分化力相近的人結婚。如果兩個分化力低的人結婚,就很容易出現融合,而且有孩子後也是一樣。他們會把壓力投射給孩子,這就是家庭投射過程。一對夫妻的孩子的分化水平可以高於夫妻雙方,這主要取決於這個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有多長時間是處於父母關係的成熟期,有多長時期是處於父母關係的不成熟期。那些完全擺脫父母的“未解決的情感依戀”的孩子就會有很高的分化水平。

一般來說孩子在情緒上接觸父母越多,代表他對感受和理智的分化力越低,他和家庭分離的困難越大。家庭投射多少壓力取決於父母的分化水平以及壓力有多大。未分化程度越高,夫妻的依戀程度也越高,依戀程度高的夫妻關係中彼此所擁有的自我很少,彼此對對方的需求也很高,由於這樣的融合,這對夫妻自然也就不能忍受差異,但差異出現時,情緒系統的焦慮就增加。

三、分化不足導致的關係問題

一對夫妻的分化水平和焦慮程度共同決定了一個界限,一旦超出這個界限,就會出現關係中的症狀。夫妻關係焦慮引起了融合,融合的夫妻每個人都出現一個假自我和對方交往,使婚姻不穩定,最終會引起家庭中關係症狀的出現,症狀主要有四大組:

(1)情感疏遠:這是關係焦慮早期和常見的症狀。表現爲沉默,身體接觸減少,對對方不感興趣,有成見,甚至可能有一方出現抑鬱症的表現。這是其中一方會努力把另一方拉回來,如果不成功的話,遠的那一方會走的更遠,而另一方會進一步努力,就這樣成爲追求和疏遠的循環。

(2)衝突:它可能發生於情感疏遠的循環中,或單獨發生。包括從小吵小鬧到大打出手的各種形式。每個人都堅持認爲自己是對的,配偶是錯的,毫無顧慮地指責對方的種種毛病,即便這些“毛病”在以前正是他(她)所喜愛的。衝突中可以明顯地看出依戀,每個人都義憤填膺、氣急敗壞地告訴對方她(他)是如何破壞依戀以及要改進這種情況需要做些什麼。

(3)配偶功能轉換:這種情況往往是夫妻中有一方首先出現了能力障礙。於是另一方傾向於掌握全局和照顧對方,而另一方成爲讓步方。照顧方會逐漸擴大照顧的範圍,讓步方則更加的虛弱。如果時間夠長的話,讓步方的身體和情緒容易發生障礙,變得無助和放任。照顧方則精疲力竭,不堪重負。這時候容易出現暴力的突然爆發,這可能是在焦慮程度過高以及過於負責的人處於崩潰臨界點的時候,也可能是在能力高的人感到沒有得到回報或對方背叛了自己的時候,或者是在能力低的人感到自己被壓制或被欺騙的時候。

(4)兩個關係系統擴展爲三人關係系統。這種過程其實就是三角化。父母的焦慮的焦點轉移到某個孩子身上。問題往往始於媽媽,她強烈地認同孩子,把自己的焦慮歸結爲對孩子的關心。父親這時候或者是忍受這種憂慮,或者把母子送到精神病院。這樣使自己從夫妻倆逐漸增加的焦慮中相對得到解脫。通常父母之間的關係是合作、平靜的,而孩子經常發生的精神病症狀似乎是要證明父母對自己的關心程度。

Bowen認爲,這些症狀是條件適宜時就會自動出現的心理機制,症狀起到了吸收、調控和解決一定程度的焦慮和釋放情緒系統中多餘焦慮的作用。系統中一小部分被損害,其實是起到了維持家庭整體功能的作用。症狀存在時間的長短取決於焦慮的性質和程度。所有家庭最終都會出現症狀,只不過是數量、時間、程度有些不同罷了。

當兒童在進入家庭接受了太多的壓力時,他們就會試圖和家庭分離,這就是Bowen說的情緒隔離。青少年會離開家庭,去上大學或者跑掉。年紀小一些的兒童則會在情緒上和家庭分離。他們和父母的接觸變得簡單和表面化。一般來說,焦慮的水平越高,情緒依賴性越強,兒童越容易產生情緒隔離。情緒隔離是極端的情感疏遠,這種隔離可以是現實的距離也可以是內心的甚至是生理機制以避免與他人接觸。

一個從小用情緒會離來解決對父母依戀的人也可能用隔離來解決對配偶的強烈依戀。不僅如此,這個分化水平低的孩子成人後會找和他分化力相近的人互相結婚,把壓力和分化力的缺乏也投射給下一代。所以Bowen在做家庭治療時不僅關注現在的家庭,還注意他們的祖輩。這就是多代傳遞過程,指祖父母、曾祖父母等對一個家庭的心理病理有影響。同時,年長的兄姐對弟妹會有影響。夫妻在兄弟姐妹中的排行對他們做父母的方式有影響。但Bowen更重視一個人在兄弟姐妹中的行爲方式,他認爲這將影響到他如何做父母。

替罪羊和親職化

替罪羊是三角化問題的一種形式,家庭成員都需要孩子,都想和孩子結盟以對抗另一方。從在這種“變態”需求中的孩子經常處於分裂與困惑中,常常要犧牲自我。小孩子無法行使成人常用的一些防禦策略也無法尋求有效的幫助,所以這種家庭中會出現軀體化症狀,行爲問題,各種適應障礙,甚至精神疾病。

親職化是指當父母功能不足的時候,孩子需要充當小大人,反過來成爲父母情感上、甚至功能上的照料者和跨代角色上的替代。單親家庭、留守家庭的兒童會出現很多問題就與親職化有關。比如孩子介入父母的關係,用各種方式希望消除父母之間的衝突;在單親家庭中,孩子要承擔缺失的父母一方的角色去在情感上照顧另外一方,成爲小丈夫、小妻子,等等。軀體上孩子不可能提前進入成人狀態,因此,只有通過情緒、心理狀態提前達到完成這個任務。

四、總結

以家庭的視角來講解自我分化對於來訪者的自我認知和自我成長領悟會有很大的作用。尤其是中國家庭、中國教育,三角化(家庭成員的緊密與疏離同時存在)現象比較普遍,而學生又一心撲在應試教育的題海中,進入大學以後就會出現沒有目標,不知所以,茫然、頹廢、懊惱、抑鬱等情形狀態。學生不知道自己是誰,自己要去哪裏,自己要幹什麼。出現了自我認同危機,而自我之所以無法認同,就在於自我沒有從家庭中分化出來。之前的很多目標都是父母的,沒有了這個目標就無法愛自己,悅納自己。我們的很多孩子,從來不知道父母是怎麼相愛,現在他們感情怎麼樣,他們的朋友關係如何?在大學裏不管是榮是辱都是你一個承擔。

怎麼樣做呢?對於青年人,有幾個小建議

(1)發展同學友誼,同性、異性
(2)嘗試親密關係-戀愛,從戀愛中學習成年人的愛和責任
(3)多讀書:書籍給你獨立的思考,培養你獨立的人格,增進你的自我認同。
(4)參加青年組織,承擔責任,多去傳播愛。
(5)多去了解父母的情感需要,分享他們的喜悅、困難和擔心。(這裏跟以孩子的心態捲入不同,是成年人的狀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