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下讀史】家訓的力量之22——家長的責任

孩子的教育需要家庭(家長)、學校(老師)和社會共同負起責任。這一點上,不僅僅是今天這樣講,古往今來都是這樣。我們透過中國古代的祠堂、學堂、中堂的“三堂”教育或“三堂”文化,即可略知一二。

做家長的切不可忽視家庭教育。有些家長覺得把適齡孩子交給學校,交給老師,自己只需負責保障喫喝用度、保證學習花銷,做好後勤服務,就旁無他事,理所當然了,這是不正確的。

可是,我們好多家長仍是以工作忙、謀生不易爲藉口,在孩子教育上完全放棄了自己應盡的責任。

近來有一個例子,很能說明問題。高考發榜,廣東雷州一學子考了235分,竟找辦假證的僞造了一份清華大學錄取通知書,家長大喜過望,不僅大排筵宴,款待鄉鄰,還要披紅掛綵,遊行炫耀,不料被賀喜的客人看出破綻,發現了錄取通知書上的錯別字,和教委覈實後,一場喜事變成了一出鬧劇。家長氣得血壓升高,躺在病牀上氣得不得了:怎麼學的?考的分數還沒我血壓高。孩子也羞愧難當,離家出走了。

看到這則新聞,我的第一反應認爲這是一條假消息。孩子的學業什麼狀態、平時什麼成績,家長不知道嗎?平日裏,家長不和學校、老師通氣嗎?235分也能上清華大學,家長還是不清楚?卻不想,這個消息是真的,這就令人大跌眼鏡了。家長對自己的孩子竟如此不聞不問,家長把自身的教育責任丟的一乾二淨,真是奇了怪了。

回過頭來,我們讀《曾文正公家訓》,通過曾國藩與兒子曾紀澤、曾紀鴻的往來家書,字裏行間,都是一位在京爲官或在外遠征的父親,在日理萬機之時,忙裏偷閒之中,從爲人、孝敬、讀書、習字、勤儉等多方面對孩子的反覆提醒、諄諄叮囑,那種爲人父母的責任感力透紙背。

古人講“子不教,父之過”,講“嚴父慈母”,曾國藩做到了。這個“嚴”字,不單純是嚴厲、嚴肅、嚴格,更是作爲家長對孩子教育的責任和價值所在。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應是要求中透着“嚴”,指導中透着“慈”,嚴慈相濟。

看曾國藩對兒子的日常要求和及時勉勵。信中說“家中人來營者多稱爾舉止大方,餘爲少慰。”“爾在省進至丁、左兩家,足不輕出,餘慰遠懷。”“十六日接爾初二日稟並賦兩篇,近日大有長進,慰甚。”

看曾國藩關心兒子的生活狀態,特別是參加高考情況。信中說“接爾初七日第五號家信並詩一首,具悉次日入闈,考具皆齊矣。此時計已出闈還家。”

看曾國藩叮囑兒子當好兄長、帶好弟弟妹妹。信中說“爾爲下輩之長,須常常存個樂育諸弟之念。君子之道,莫大乎與人爲善,況兄弟乎?”“常存休慼一體之念,無懷彼此歧視之見,則老輩內外必器愛爾,後輩兄弟姐妹必以爾爲榜樣,日處日親,愈久愈敬。若使宗族鄉黨皆曰紀澤之量大於其父之量,則餘欣然矣。”

看曾國藩教育兒子養成勤儉習慣。信中說“勤儉自持,習勞習苦,可以處樂,可以處約,此君子也。餘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氣習,飲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風,極儉也可,略豐也可,太豐則吾不敢矣。凡仕宦之家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爾尚年幼,切不可貪愛奢華,不可慣習懶惰。無論大家小家,士農工商,勤苦簡約未有不興,驕奢倦怠未有不敗。”“早起是先人之家法,無恆是吾身之大恥,不重是爾身之短處,故特諄諄戒之。”

看曾國藩教導兒子讀書學習。信中說“譬之富家居奇,看書則在外貿易,獲利三倍者也;讀書則在家慎守,不輕花費者也。譬之兵家戰爭,看書則攻城略地,開拓土宇者也;讀書則深溝堅壘,得地能守者也。看書如子夏之‘日知所亡’相近,讀書與‘無忘所能’相近,二者不可偏廢。”“凡有所見所聞,隨時稟知,餘隨時諭答,較之當面問答,更易長進也。”

事例多多,不勝枚舉。

正是得益於父親的諄諄教誨,訓導指正,長子曾紀澤不僅學貫中西,還成爲中國近代史上第二位駐外公使,清朝著名的外交家,在對俄談判中,他據理力爭,成功收回伊犁;曾紀鴻酷愛數學,通曉天文地理,著有《對數評解》《圓率考真圖解》等數學專著,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數學家。

據此,不能不說,曾國藩爲家長們做出了好榜樣,特別值得我們學習。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