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051】讀《玄奘之路》他的真實故事,讓人心生敬仰

上一篇:【書評050】讀康輝《平均分》看新聞聯播主持人的生活哲學

歷史上真實的玄奘與西遊記中描述的唐僧形象,完全是兩個不同類型的人。

讀了這篇文章,可以顛覆你對熒幕唐三藏的認知。

西遊記以唐三藏西去取經爲線索,描述了師徒四人歷經艱險大戰妖魔鬼怪的故事,陪伴我們度過了愉快的童年時光。

成年之後,褪去幼稚,我們對唐三藏也應該有一個更成熟的認識。

玄奘是中華民族的楷模,是我們學習的榜樣,被魯迅稱爲“中華民族的脊樑”。

玄奘出門名門,屬於官宦子弟,10歲父母雙亡,無所依靠只能隨哥哥一起寄身佛門。入寺院以後,因天資聰穎,幼年破格剃度出家。

玄奘虔心專注研究佛學,並形成了自己對佛學的認知。

當時古代中國佛學學派雜亂,各家便執一詞,對一些重要問題分歧很大,難以融合。

在一次偶然機會中,玄奘聽說印度有一個那爛陀寺,裏面有一位得道高僧戒賢法師學問淵博,通曉一切佛法,玄奘便立下西行求法的宏心壯志。

接着,玄奘就踏上了西去取經之路,也就是現在我們所說的絲綢之路。

古代中國邊疆戰事諸多,爲鞏固邊疆,法律規定任何人不得西行外出。玄奘晝伏夜出,偷渡出關卡。

西行之路的艱險,莫過於獨自穿越茫茫800裏沙海莫河鹽磧,在遺失救命之水的沙漠中,爲了救命,玄奘曾想過回頭。

但在走了十餘里之後,他又返身而行,給自己立下誓言:寧可西行而死,絕不東歸而生。

絕望之處,又有希望。

在繼續西行的路上,玄奘的馬找到了水源,急需救命之水的玄奘一頭扎進水池當中,沙漠中的水源甘甜清澈,玄奘認爲是自己的誠心感動了佛祖,讓他找到救命之水。

在玄奘歷經的西域諸國當中,高昌王對玄奘恩重如山。高昌王把佛教尊爲國教,全民信仰佛教,玄奘的到來,高昌王給予極高的禮遇,並把玄奘尊爲法師,向其學習佛法。

玄奘的佛學知識和見解,令高昌王無比敬仰佩服。高昌王想把玄奘留下,有皇室作爲供養,讓玄奘在高昌講習佛法,玄奘聽了之後,一口回絕:此次西行,我不是爲供養而來,只爲求法。

高昌王的善意挽留最後變成了威脅,不放玄奘西行。玄奘以絕食表明心跡,最後高昌王不得不妥協,並用舉國之力資助玄奘西行,所有的行囊裝備夠玄奘20年享用,同時派學習佛法的弟子隨玄奘同行。

身在異鄉的玄奘從父母雙亡之後,何等遇到過這種親情,高昌王的幫助讓玄奘銘記於心,並與高昌王約定:待學業完成之後,要在高昌講學三年作爲回報。

遺憾的是當玄奘學成而歸後,要履行當年向高昌王許下的諾言時,高昌早已被大唐平定,劃爲疆域,安設都護府,而高昌王本人也已過世多年。

昔日恩情歷歷在目,而今早已物是人非。

玄奘經西域諸國,各個國家的不同風情和國王本人品性如何,後續由玄奘弟子記載在《大唐西域記》一書中。

《大唐西域記》是後人研究絲綢之路以及唐太宗統治西域的重要參考書籍。

玄奘天資聰穎,自身佛學素養讓人欽佩,與各國國王交談的過程中,能發現每個國王的特點,以及施政策略,並始終有自己的見解,不人云亦云。

比如說,當玄奘抵達中亞碎葉城,突厥可汗奉勸玄奘說:“印度國酷熱難耐,國人皮膚黝黑,並不值得一看。”

突厥可汗有勇無謀,崇尚武力,國紀雜亂無崗,他的這句話對於玄奘來說,絲毫動搖不了玄奘西去求學的堅定決心。

玄奘西行只爲求法,而不僅僅是遊覽。突厥和玄奘志不相同,無須多言。

玄奘和徒弟們繼續翻越雪山,歷經艱難,終於來到心之嚮往的印度佛國。

在途徑撒拉爾罕國時,玄奘的徒弟們被趕了出來,撒拉爾罕全民是拜火教徒,不信仰佛教。在玄奘與撒拉爾罕國王交談中,一夜之間撒拉爾罕國王放棄拜火教,尊佛教爲國教。不得不說玄奘一流的演說能力令人折服。

玄奘自身的佛學修養讓人心生敬仰,而撒拉爾罕國王的接諫能力也證明他是一個有眼光,有格局的國王。

有謀略的人才,總歸能找到共同之處,而有勇無謀的人士,則是對牛而彈。

四年西行之路,當玄奘抵達那爛坨寺時已經三十二歲。

那爛坨寺德高望重的戒賢法師隆重接待了這位遠道而來的中國學生,並召集衆子弟演習講法。

玄奘跟隨戒賢法師學習十餘年,把佛學經文了解透徹並形成自己的認知體系,玄奘在印度佛界的威望也越來越高。在印度國王召集全國僧人舉行的辯經大會中,無人與敢與玄奘挑戰,玄奘聲名傳遍全國。

待佛學事業完成之後,玄奘踏上了東歸的路程。玄奘從印度攜帶600多部梵文佛經,舍利,佛像等,受到唐太宗的熱烈歡迎,整個長安城一片歡迎熱鬧的迎接場面。

唐太宗親自接見了玄奘,並對玄奘西行非常感興趣,要求玄奘把經歷全都寫出來,於是就有了《大唐西域記》這本書。

玄奘白天翻譯佛經,晚上口述由弟子辯機記錄,用一年的時間完成《大唐西域記》這本書。

歸國後的玄奘,受到皇室的極大恩寵。唐太宗在與玄奘交流的過程中,被玄奘的學識修養以及個人才能極爲欣賞,多次規勸玄奘還俗,幫助其治理國家,都被玄奘再三謝絕。

但玄奘自身的光芒,也讓他陷入了心繫佛祖,身系宮門的尷尬境地。

玄奘想借皇權庇佑把佛學事業發揚光大,太宗想用玄奘撰述的西域地理國情統治西域,用其佛法信仰來安定民心,雙方各有所需。

對於唐太宗或高宗來說,佛學只是治理國家的某一部分,並不代表全部。而玄奘一心求法上表心跡,讓繼位的高宗越來越不滿。

最終,玄奘從回故鄉修整父母寢陵之後,逐漸擺脫皇室束縛,在玉華寺院度過了一生中的最後幾年。

縱觀玄奘一生,從少年時期嶄露頭角,到毅然將生死置之度外私往天竺求法,這是一位偉大空門中人對信仰的終極探索,也是一位棲身凡塵知識分子如火如荼的一生。

正如《金剛經》所言: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玄奘之路》這本書故事感人,勵志,但寫作手法讀起來很容易讓人分心。它不像講故事一樣,按主要脈絡循序漸進講述下去。而是採用主次,主次次,次次次主的寫作手法。

比如說,正在講故事,玄奘到了某個地點,開始講述這個地點的歷史和現在,地質地貌等。讓人感覺像是在看一部地理地質書籍,而不是在讀故事。

故事需要沉浸式閱讀,一頭扎進去,沉浸其中,瞭解透徹,再鑽出來研究其他。

而這種你想讀故事,它在講其他,在講其他的過程中又夾帶故事,很容易給人產生錯覺。如此反覆的讀下去,結構錯亂,不分主次,心態崩裂。

電影版紀錄片《玄奘大師》,沉浸式的聽故事方式很不錯,很有代入感,但只看電影又擔心瞭解的不夠全面。

所以,還是要讀書。

而讀書的目的,本就是想除電視劇之外瞭解的更多,更全面。 因爲紀錄片中對原型故事可能有刪減,所以才閱讀書籍拓寬研究玄奘的一生。

把書籍和電影相結合來看,能幫助你瞭解的更深刻,更全面。

玄奘大師的故事,值得我們好好拜讀。

下一篇:【書評052】讀《熬》極地求生700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