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江湖山裏人家堂房裏的蓑衣

東江湖南鄉人把“蓑衣”的讀音說成衣服,其它鄉把衣服說成“衣蓑”,這種叫法有那麼點鳥佔雀巢的味道,蓑衣方言叫“閂績”,閂胸前,績脖下,對不起,這兩字將就着用,難不成祖輩用棕樹皮遮過羞?此時借用“閂績”多少有點難爲情。

古老小鎮天黑下來的傍晩,坐在街道邊,夾在一班老爺們裏面,邊乘涼邊聊天,是我整個夏天最好的去處,每當他們沉默無言,我會提出個新話題,只管收集整理,用文本形式記錄下來,天賜給我這麼好的場所;談到蓑衣,首先要說到蓑草,蓑草即席草,最早編織蓑衣的原材料;東江湖山裏人家的蓑衣準確說是棕櫚衣,但我尊重這種語言發音,暫且讓它叫蓑衣;聊到此時把鎮上唯一傳承縫棕櫚衣的師傅倒騰了出來,我特意前往向他請教縫蓑衣的細節。

家有千棕,一世不窮。過去山裏人總這麼應爲,於是在爛石堆,空閒地種上棕樹,兩三年後即可刮棕片兌錢,棕樹分公母,公棕不結籽,母棕清明開花,開花前可採摘花苞作菜餚,棕籽老了呈醬紫色,剝去外殼可煲湯熬粥飲用;棕葉蒲葵狀,單一撕開編些寫意對稱昆蟲蠻不錯,梱扎秧苗,菜蔬,糉子是不可多得的原始材料。東江湖山裏人的蓑衣一般重量爲四公斤,全部材料皆爲棕片製作,大體呈三角狀,除了頸椎部繳的密實外,其它部分皆疊成形,繩索雙針同時絞鏈牽引固定,絆帶左右穿在兩肩上,面積若一平米大,上部斜到兩肩,底部拖到臀部,後面看似如長翅的巨形大鳥,前面看象騎士的斗篷,頸口繫緊,兩邊分開;加長從腰部往下縫呈燕尾,戴斗笠披蓑衣,酷似棕裹一般,風雨不侵。

明清兩朝的茶鹽古道上,能見到結伴成羣的挑夫,他們頭戴箬笠,身披蓑衣,腳穿草鞋,肩挑重擔,日夜兼程,一路向前;沿習上千百年的古老雨具,春季的稻田裏已經很少見到它的“棕”影,農耕歷史中它曾來過,我和我們可作證,還有菜園邊,田塍旁,小山坡那些棕櫚樹。

蓑衣再大,在斗笠下。天命註定,擺放位置即如此,不隨蓑衣意。黃帝穿龍袍,農民的蓑衣也就是農民的農袍,試穿過蓑衣,棕須刺肉身,加上不合身材,無福消受這身農袍;老家用棕片扎個十字架,穿根一米左右的繩索,梱綁在竹篙尾端,竹篙斜插菜園地裏,穿着蓑衣的十字架隨風搖盪,專門用來趕菜園偷菜喫的鳥。

家鄉的菜園過了陽春三月,各種鳥兒似結伴從山上下來,損壞菜蔬瓜果,阿婆每到這個季節,便會在菜園的角落埋根七八十公分長,直徑十公分左右,擢空上面竹節,只留底部竹節的竹筒;取根小楠竹扎個十字架插入竹筒,十字架裏上稻草,弄成人形,頂部戴上固定的爛斗笠,身披報費的蓑衣,橫杆一邊扎把棕葉裁的蒲葵扇,另一頭扎枝杉樹枝,微風徐來,左右搖擺,狂風驟來,隨風旋轉,把鳥兒們嚇成憤怒的小鳥,鬱悶的老鳥,瘋掉的死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