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州州学记 选自《古文观止 全解》

袁州州学记

皇帝即位的第二十三年,下诏命每州每县都设立学馆。当时的太守、县令,有的贤明,有的昏昧。对于设立学馆这件事,有人尽心竭力,恭顺地遵从皇上的旨意;有人只是虚张声势地兴办一下,然后随便写个奉诏文书了事。有些地方一点几座城都听不到读书的声音。上面倡导而下面却不响应,教化的推行受到阻止。

皇帝即位的第三十二年,范阳的祖无泽出任袁州知州。刚到任,他就召见当地的儒生,得知当地的学馆残缺破败的情况后,他非常担心这样会造成人才流失,担心儒学的影响会日渐淡薄,并且因此而不能顺应皇帝的旨意。通判颖川人陈侁,听说后很赞同祖无泽的说法,两人的意见很一致。他们看了原有的孔庙,觉得那里太过狭窄,没有改建成学馆的必要了,于是就商定在它的东面营造新的学馆。那里的土壤干燥坚硬,地势向阳,使用的材料也很精良。学馆的殿堂、大门、走廊涂成青白红黑各种颜色,都是按照前代的规矩,所以儒生和老师有自己的房舍,厨房和库房也都错落有序。等到各项准备工作都做完了,大家便齐心协力地破土动工了。工匠技艺娴熟,官吏勤劳肯干,大家白天黑夜不停地施工,过了一年,学馆便建成了。

学馆开学祭祀先师孔子的日子到了,旴江的李觏劝勉大家说:“虞、夏、商、周四代兴学教民的事情,只要考察一下各种经书就可以知道了。秦国凭着崤山以西的地方和与六国鏖战而统一了天下,想要千秋万代的延续帝位;但刘邦振臂一呼,关塞的大门便守不住了,武臣勇将争相投降,唯恐落后,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废弃了《诗》、《书》的道理,使得人们只见利而忘了义。汉武帝在国富民丰的时候登基,光武帝出身军旅,他二人都是孜孜不倦地倡导儒学。民风教化的淳厚,一直延续到灵帝、献帝的时代。那时身在草野而敢于直言进谏的人,虽招致杀身而不悔。那些功高盖主的豪杰,一听到皇帝的命令就放弃兵权。汉末虽然群雄并起,也没有谁敢脱离臣子的位置,这种局面尚且维持了几十年。儒家教化的维系人心,竟然能达到这种地步。如今遇到了圣明的皇帝,袁州又得到了这样一位贤明的知州,使你们能够通过在学馆中读书而实践效仿古人的事迹。天下太平,就谈论礼乐以薰陶我们的人民;一旦遇到祸乱,就更应该依靠道义节操,为臣的要勇于效忠献身,为子的更勇于尽孝而死。使百姓有所信奉,有所效法,这就是朝廷兴学教民的根本用意。若是只舞文弄墨而想侥幸成就显达,这岂是你们这几个人的羞耻吗?同样也是治国者的忧虑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