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迴陪都:郭沫若在重慶(每日觀察0419)

文/樊榮強

8月31日,重慶的天氣依然高溫,於是去大學城那邊新開張的“渝樂小鎮”去閒逛。忽然在路上看見郭沫若舊居的引導牌,順着導航指引到了門口一看,竟然吃了閉門羹。那天是週一,據說週一閉館是國內所有博物館、藝術館之類場所的慣例。

第二天上午,我再次來到郭沫若舊居。

原本以爲這個舊居只是居住的房子,其實它不只是郭沫若舊居,更是民國時期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政治部第三廳和文化工作委員會舊址。現在地址是重慶市沙坪壩區西永鎮香蕉園村,舊居佔地面積10190平方米,建築風格爲清晚期四合院。雖然現在只偏居一個現代化小區的一個角落,當年這裏卻被稱爲全家院子,大約是一個姓全的地主家的房子,位於成渝公路邊上,十分引人注目。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政治部第三廳簡稱“三廳”,它曾經是薈萃抗戰進步文化人士的地方。七七事變後,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1938年初,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在武漢成立。

爲進一步廣泛開展抗日文化宣傳工作以及吸納著名文化人士參加抗戰,同年四月,專門成立了負責抗日文化宣傳工作的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政治部主任先是陳誠,後是張治中,周恩來一直是副主任之一。

“三廳”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第二次國共合作的產物,主要由受我黨影響的進步文化人士組成,如郭沫若、陽翰笙、傅抱石、胡愈之、田漢、徐悲鴻等文化名流都在“三廳”任職。

1938年10月,武漢淪陷。同年12月,“三廳”撤到重慶,在市區七星崗的天官府和郊區的賴家橋全家院子分設城內和鄉間兩個辦公地點,直到1940年9月,“三廳”被國民政府撤銷改爲文化工作委員會。

郭沫若是在周恩來的鼓勵和支持下出任“三廳”廳長的。郭沫若(1892-1978),詩人、歷史學家、文學家、社會活動家。1938年12月27日,郭沫若隨“三廳”撤遷來到重慶,直到1946年5月離開重慶前的8年裏,他主要就在全家院子居住,並在此完成了《屈原》《虎符》《高漸離》《南冠草》《棠棣之花》等歷史劇的創作。《甲申三百年祭》《青銅時代》和《十批判書》歷史名篇也創作於此。

讓人驚歎的是,郭沫若的社會活動非常之多,而且創作條件也非常艱苦,真不知道他是如何靜得下心來,完成那麼多的文字作品,莫非真是天才?

2000年9月,郭沫若舊居被重慶市人民政府列爲直轄後首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3月,舊居修復工程正式啓動,6月30日舊居主體工程竣工,並於9月7日正式對外陳列開放。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