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孝武帝劉駿《初秋詩》賞析:綠草未傾色,白露已盈庭

宋孝武帝劉駿《初秋詩》賞析:綠草未傾色,白露已盈庭

文:枯木

《初秋詩》

【南北朝】劉駿

夏盡炎氣微,火息涼風生。

綠草未傾色,白露已盈庭。

遠視秋雲發,近聽寒蟬鳴。

運移矜物化,川上感餘情。

宋孝武帝劉駿(430年―464年),字休龍,小字道民,南北朝時期南朝第一朝代劉宋的第五位皇帝,開國皇帝宋武帝劉裕之孫,宋文帝劉義隆第三子。元嘉三十年(453年)二月劉義隆長子劉劭發動政變,弒殺其父宋文帝。劉駿起兵討伐,五月四日,劉駿攻破建康,擒殺劉劭及二兄劉濬,隨即繼位。在位十二年,大明八年(464年)五月,病逝,時年三十五歲,廟號世祖,諡號孝武皇帝。

劉駿是南北朝時期比較有作爲的皇帝,在位期間,“不欲威柄在人,親覽庶務”,加強皇權和中央集權,厲行改革,整頓刑律,罷免僑戶和推行土斷之策,尤其是大力提拔和全面起用寒人擔任要職,打破了門閥士族壟斷政治的特權,對魏晉以來形成的門閥制度有着轉折性的意義。

劉駿不但在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可圈可點,而且尊孔崇佛,恢復禮樂,組織“大明文學詩壇”,在文化上也是頗有貢獻。劉駿才華橫溢,藝術造詣相當高,其詩文辭藻華美,菁華璀璨,《文心雕龍·時序》稱“孝武多才,英採雲構”,著有文集三十五卷,今存《全宋文》有其文二卷。

《初秋詩》爲劉駿代表作之一,描寫初秋景色,詞藻優美,清新自然,凝練雋永,意境悠遠,是南北朝難得的律詩雛形,對律詩的形成有着重要影響,下面我們就來簡單賞析。

“夏盡炎氣微,火息涼風生”,“炎氣”:暑氣。“火息”:火指大火星(即二十八宿之一心宿),出自《詩·豳風·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孔穎達疏:“於七月之中,有西流者,是火之星也,知是將寒之漸。”夏曆五月的黃昏,火星在中天,七月的黃昏,星的位置由中天逐漸西降,到了秋天,火星降下,因而稱之爲火息。首句大意爲:夏天過去,不再炎熱,暑氣逐漸消退;大火星降下,西風開始吹來,天氣變涼。

“綠草未傾色,白露已盈庭”,“傾”:傾向,這裏指逐漸改變的意思。“白露”:兩重意思,一重指的是白露節氣,一重指的是白色露珠,引用了《禮記》所云的:“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典故。爲何說白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把“白露”詮釋爲“水土溼氣凝而爲露,秋屬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氣始寒也。”該句大意爲:初秋之時,綠草尚未變色,然而白露節氣已經來到,可以看到草上潔白晶瑩的露珠。

“遠視秋雲發,近聽寒蟬鳴”,“發”:產生的意思。這裏同樣引用了《禮記》:“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典故。該句大意爲:天高氣爽,極目遠望,碧空湛藍,白雲悠悠;近處寒蟬鳴叫,清脆悅耳,昭示着秋天的來到。

“運移矜物化,川上感餘情”,“運移”:氣候運轉,如晉姜岌《渾天論答難》:“週迴運移,終則復始。”“矜”:憐惜。“物化”:事物轉換,源自《莊子·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爲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爲蝴蝶與?蝴蝶之夢爲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餘情”:充沛的情趣。末局抒情:看到如此明媚的秋天,週而復始,不由得感嘆造物主的神祕優美,於是乘舟江上,去感觸這秋天的情趣。

宋孝武帝劉駿的這首《初秋詩》,措辭優美,摹寫精緻,藍天白雲,綠草如茵,露珠晶瑩,寒蟬鳴叫,碧江小舟,構成了一幅美麗清新的初秋圖畫。詩人從觸覺、視覺以及感覺幾方面去感知秋天,最後連自身都融入秋天,物我相忘,情思幽邃,具有很高的藝術感染力。並且該詩對偶工整,用詞優美,凝練雋永,意境悠遠,因而是描寫初秋和白露節氣的極美詩詞之一。

2020/9/7榆木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