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身段,方顯自己高大——《資治通鑑》學習體會之六


昨天,談到了魏文侯的爲君之道:以誠感人,以信服人;也講到了魏文侯以“禮”服人,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美德,這個“禮”是禮賢下士,尊師重道的意思。

在春秋戰國那個禮崩樂壞,競爭日趨白熱化的時代,人才價值和作用日益凸顯,國運之爭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人才之爭。

齊國得管仲而九合諸侯;秦國用商鞅而後來居上,最後一統六國。人才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在這一認識上,魏文侯無疑是具有戰略家的眼光的,因此他放下身段,廣納人才,在戰國七雄中率先崛起。

《資治通鑑》記載: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爲師,每過段幹木之廬必式。四方賢士多歸之。

上文說到的三位都是戰國時代的知名大學者。

卜子夏大家可能熟悉,他是孔子的學生。《論語》裏邊有不少子夏的戲份。其中,有一個著名段落,給孔子最優秀的十名弟子分門別類,分成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每一科都有代表人物。文學科有兩位代表,子夏就是其中之一。而田子方是子夏的高徒。

子夏晚年在魏國河西一帶講學,魏文侯以學生身份自居,經常請教問計,噓寒問暖,執弟子禮。

說到段幹木就更戲劇了。據說段幹木是老子的後人,是一個隱士,不願涉足亂世。只要魏文侯來訪,他就遠遠躲起來,如果魏文侯來得很急,段幹木就算跳牆都要躲開他。所以魏文侯只能每次路過他家,在車上向段幹木家的方向行弟子禮,以示尊重。

其實,三位學者都是老學究,對於魏國治國理政,發揮不了多少作用。但在魏文侯心裏,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是天下知名的學術權威,有名氣就有價值,只要厚待他們,哪怕什麼事都不讓他們做,都能向天下釋放出一個招賢納士的信號,無數人都會因此而湧到魏國,爲魏國出力。

所謂千金買馬骨,示範效應也。

由此,想到劉備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出山 ;曹操光腳迎接許攸,最終蕩平天下 ;齊桓公不記追殺之仇,拜管仲爲相,爭霸中原 。

魏文侯不僅能夠放下身段招賢納士,還能夠放下身段,善於傾聽不同意見。

一次,因爲中山國封地問題,一個叫任座的大臣頂撞了他。魏文侯火了,任座見勢不妙,趕緊開溜。

魏文侯當然要在衆人面前給自己找臺階下,點名問一個叫翟璜大臣:“你來說說我是個怎樣的君主。”

翟璜答道:“您是仁君。”

魏文侯追問了一句:“你是怎麼看出來我是仁君的?”

翟璜答道:“我聽說只有仁君的手下才會出現耿直的臣子。剛剛任座講話很耿直,所以我知道您一定是仁君。”

魏文侯頓時醒悟,派翟璜把任座請回來,自己還親自下堂迎接,待任座爲上賓。知錯就改,作爲一國之君難能可貴。

看來,司馬光老先生原意花那麼多筆墨來力挺魏文侯,並不是出於個人偏好。

歷史告訴我們 ,凡是事業成功的人,都是能夠放下身段,禮賢下士,善於傾聽不同意見的人。

而反觀現實中一些團隊的小頭頭,趾高氣昂,把丁點大的權利看的比天還大,頤指氣使,不可一世,處處展現自己的權利威嚴,對團隊造成了嚴重的傷害,實在令人無語。

我們要知道:放下身段,往往方能顯出自己的高大

魏文侯給我們做出了榜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