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龍山秋遊記(二)

週末的早晨,天高雲淡,讓人感到神清氣爽。郊外的景色比市區更優雅,更幽靜。沒有高樓林立,視野更加開闊,遠山離我們越來越近。我們乘坐旅遊公交車,沿着天龍山公路,在彎彎曲的山路上向前奔馳。忽然大家都拿起手機拍照,原來我們已經到了網紅橋,儘管有車窗阻擋,儘管車繞來繞去,大家依然興致勃勃地拍照,這就是網紅橋,果然氣勢宏偉,寬暢而平坦。上下車流如梭,卻井然有序。我們通過網紅橋,一直到達山頂,在一處平坦的地方停下車,天龍山風景區到了!

原來上山如此容易,不用爬山。而是從山頂峯,沿着修好的石板路往山下走,一路上觀賞大自然的山光水色,奇石怪松,樓臺亭閣,有名的景點。真是又涼爽,又輕鬆。這真是亙古未有的遊山方式,我曾坐纜車沿着索道上過黃山,也曾在沿着自古華山一條的陡峭而擁擠的棧道,一步步的爬上山頂,哪一次上山我都會提心吊膽,步履艱難。我很懷疑人們爲什麼會有:上山容易下山難的諺語,如果是這樣,又爲什麼會有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的名言呢?依我的實踐經驗,下山遊覽更讓人感到舒服,而更有一覽衆山小的快感!

我們沒走幾步,就到了天龍山最富有盛名的石窟佛像,因爲它位於天龍山的山巔。天龍山分兩峯,東峯稱"仙宕山”,西峯稱"大佛山"。兩峯對峙,風采獨具。在這陡峭的山崖上分佈着25窟,東峯12窟,西峯I3窟。窟與窟之間都有山徑相連,窟像大小高低各不相同,神采非凡。依山勢石料而鑿刻,綿延1400米。

但是我們看到的許多佛像,都沒有頭像。原來令人遺憾和氣憤的是,天龍山石窟造像遭歷代破壞,尤其是日本帝國主義在侵華時期損毀十分嚴重,大部分佛頭,藻井,飛天,浮雕遭列強掠奪,流落異國他鄉。

天龍山石窟雖數量不多,卻飽含了東魏,北齊,隋,唐五代5個世紀的作品。風格即傳承又區別。其雕刻藝術以精練,細膩富有情感著稱於世。其中唐代是天龍山開窟石窟的鼎盛時期,共開鑿了19座。第9窟是天龍山規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一窟,此窟爲摩崖大佛龕,後人爲了保護石佛羣像修建了漫山閣。是天龍山八景之一。“佛閣亭雲"今天已經是天龍山的標誌性建築。閣內分上下兩層,上層爲:一尊高爲7:55米的倚座式彌勒佛,佛祖頭頂採用右旋狀螺鬢,慈眉善目,額間有明毫。佛像身披雙領下垂式袈裟,右手上舉,左手扶膝,施說法印。雙足各踏一朵盛開的蓮花,佛座上雕有伎樂。讓人感到佛祖的博大和博愛。是中印文化結合的典型藝木造型。

下層以十一面觀音立像爲本尊,文殊,普賢二菩薩脅待兩邊,其中觀音像高約6:8米,以男體女態來處理的。使造像有十分強烈的感染力。第9窟是天龍山石窟藝術最傑出的代表。1987年政府重建漫山閣,使這一藝術明珠更加光彩奪目,是天龍山最重要的景點!


漫山閣

天龍山石窟

天龍山石窟

在我們從山巔西峯漫山閣下來向東峯走的途中,看到了一座小巧玲瓏的白龍廟,石洞裏供奉着龍王爺,洞左側有一澤聖水號“龍池靈澤"水深2米左右,天旱它不會乾涸,天降大雨,它不會溢出。水質甘醇,據傳說,飲龍池靈澤能除百病。讓我們這些遊客忍不住一飽口福!

我們沿着石階向山下走,看到許多大石頭或石崖上雕刻着許多大字,有暑名的,也有不暑的,有認識的,也有不認識的。在一處山崖上,我意外看到一處石刻,竟然刻着閻錫山的名字。這個號稱山西土皇帝的人,是民國時期重要的人物,統治山西數十年,只聞其名,而未見其人,卻見其字,也祘一收穫吧!

(未完待續,與友友秋遊天龍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