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4 風景這邊獨好

      1934年7月,毛澤東同志參加在江西會昌召開的粵贛省委擴大會議。期間在一些同志的陪同下,登會昌山,寫下了《清平樂 會昌》:

“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

會昌城外高峯,顛連直接東溟。戰士指看南粵,更加鬱鬱蔥蔥。”

讀懂這首詞,有一個批註必須知道,即1958年12月21日毛澤東自己批註道:“一九三四年,形勢危急,準備長征,心情又是鬱悶的。這一首《清平樂》,如前面那首《菩薩蠻》一樣,表露了同一的心境。”我覺得從這首詞來看,絲毫找不到鬱悶的影子。爲了找到鬱悶的原因,得分析一下當時的歷史背景。

1931年中共中央在上海召開了六屆四中全會,由於共產國際的支持,當時連政治局委員都不是、年僅26歲的王明(原名陳紹禹)擔任臨時中央總負責人。王明去莫斯科後,由王明的摯友博古(秦邦憲,時年24歲)任臨時中央總負責人。這兩位所謂“28個布爾什維克”的頭頭,完全信仰共產國際。這樣黨內關於軍事戰略、土地革命等問題,就形成了兩條路線,一是王明博古的黨中央路線,主張陣地戰、城市中心戰,主張沒收地主富農土地;一是毛澤東的路線,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主張游擊戰、人民戰爭,主張給地主、富農以出路。這是不可調和的矛盾。但黨中央在臺上,毛澤東在臺下,必然受到打壓。

1931年11月的“贛南會議”,毛澤東被批判,撤銷了毛澤東蘇區中央局代理書記的職務。

1932年9月,臨時中央命令朱毛北進威脅南昌,朱毛認爲不宜北進命令紅軍在東韶一帶休整,拒不執行中央命令。10月召開寧都會議,被解除兵權。

1933年1月臨時中央進駐蘇區,馬上開展反“羅明路線”運動,實際上是整毛澤東的。至此,毛澤東被徹底壓制。他只能做些政府工作,在中央完全沒有發言權。毛澤東後來說:“那時候,不但一個人也不上門,連一個鬼也不上門……還好,我的腦袋沒有被砍掉。”

1934年4月蔣介石集中進攻廣昌,到8月,蘇區根據地所屬的70個縣,只剩下6個。毛澤東等從1927年起苦心經營7年的根據地就要全部被吞噬!

作這首詞時,根據地所屬縣一個一個淪陷的情況,他應當是知道的;許多紅軍軍官犧牲他應當也是知道的。他在黨內、軍內靠邊站,卻幾乎不可能做什麼,其鬱悶可想而知!

但在如此鬱悶的心情,詞作中卻看不到鬱悶,好像只有豪情,只有堅定。

首句敘事,拂曉前登山,彷彿在聊天,告訴同行人,也激勵自己,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積極向上的態度已定調。隨即宕開一筆,由眼前青山想到自己曾經走過的青山,是過往活動足跡的概括和回憶,這是“踏遍青山”的意思,妙就妙在續上“人未老”,從字面意思看,此時作者41歲,何談老?與慨嘆“白髮蒼顏吾老矣”(辛棄疾語)相比,貌似積極正面,豪情滿懷,實則也是一種鬱悶情緒的抒發,41歲正當盛年,無奈卻在黨內、軍內靠邊站,沒有發言權,這正是作者自己說的心情鬱悶的表達!“風景這邊獨好”又跳過“人未老”的短暫的鬱悶,接續踏遍青山的話題,踏遍青山還是這邊的風景獨好。這邊是哪邊?我理解是根據地,是工農武裝割據開闢的根據地。這邊獨好是相對白區而言的!

下片繼續寫青山,如果說上片是從聯想、從回憶、從過往寫青山,那麼下片則是從自然景觀寫青山,是上片青山意思的延續,也順便解釋獨好好在哪裏?城外高峯顛連直接東溟,連綿起伏,一直延伸到東海,視野極遼闊,望得極遠!作者視線遼遠,有何感慨呢?沒有直接說!側面說了:更加鬱鬱蔥蔥!畫面感很強,通過戰士指看,把作者沉浸在蒼茫的遠山中的思緒拉回,好像突然身邊的戰士說:“領導您看,南粵那邊,更加鬱鬱蔥蔥!”這個更加鬱鬱蔥蔥正是作者要表達的意思!言外之意:這個會昌根據地,風景獨好!但還有南邊廣闊的廣東,也將成爲根據地,將會更加美好!

作者從腳下的青山,聯想到過去的青山,也指看將來的青山,會昌成爲連接過去和未來的強有力的立足點!會昌已經不僅僅是會昌,也是根據地的代表,還是工農武裝割據建立根據地思想的代表,也是正確革命路線的代表!正是因爲作者對自己從實踐中探索出來的工農武裝割據建立根據地堅信不疑,即使在倍受打擊,在黨內軍內靠邊站的情況下,也不會消沉頹廢。他轉而研究經濟工作,大量調研,1933年8月寫出了《必須注意經濟工作》1934年1月寫出《我們的經濟政策》等。

正是對革命道路的堅定和自信,我們纔看到,即使在鬱悶的心情下,作者寫出的詩詞仍然信心滿懷,豪情滿懷!這正是作者不同凡響的地方!事實上,在寫這首詞後不久,根據地被蔣介石徹底摧毀,黨和紅軍被迫進行萬里長征。後來我們都知道,不到半年時間,中共召開了歷史上著名的遵義會議,毛澤東又回到領導崗位!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