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100條朋友圈|(一)

2014年4月13日18:49

“父母持家數十年,他們積攢下一本本難唸的經。每一句看似“過分”的擔心背後,都透露出數十年辛苦的經營。”


       這是我發出的第一條朋友圈。人是非常健忘的,很顯然我已經不記得當時是爲什麼想說這樣一句話。這個時間是在我參加工作的前夕,應該是在我入職培訓之前。想必是入職培訓要集中一週,我媽不放心,可能囑咐了我些什麼。現在想想當時這話真是說得太“漂亮”了。如果是現在,我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把“過分”放在“擔心”的前面,就像列車上的茶房,即使“託他們也是白託”,也依然要託。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這兩句詩寫盡了千年以來父母對子女的“擔心”,這背後不僅僅是數十年的辛苦經營,更是一生的骨肉難分。每次出門收拾行李的時候,媽都會把我的箱子塞得滿滿的,把行李搞到超重,再被迫往外拿。那些“可有可無”的東西,在她的眼裏都是必須的,她不希望讓自己的孩子遇到哪怕一點的不便。這不是過度保護,更不是什麼“媽寶”。我很不喜歡“媽寶”這個詞,我認爲任何人都不應該嘲諷骨肉親情。也許我們可以不認可父母的某些觀點,也可以自己來決定自己的選擇,但唯獨不能否定的是父母對子女的愛。任何獨立的人格,都是在愛中形成的,一個忽視了愛的人,靈魂一定會迷失在冰冷的荒原吧。這應該就是善良的底線了。

       反思我們這代人是很難理解自己的父母的,但也或許代代都是如此。在中國這兩代人之間,隔了改革開放,說是隔了兩個世界並不爲過。媽經常會說起她小時候的事,說起她那一代人。聽得多了,我也經常感到無趣,有的故事我也至少聽了幾十遍了,但是她還是經常會說,那些事彷彿就在眼前,好像那個時候纔是屬於她的時代,而回過神來不知道爲什麼時間就走了幾十年,而手裏還拿着那本最難唸的經。

       我作爲沒有念過經的人,是不知道爲什麼難唸的,只是看着父母唸了一輩子,把生活念好了,把頭髮唸白了,把我念大了。而我有時候甚至會厭煩媽媽的幾句嘮叨,又有什麼資格說這樣標榜自己體諒父母的“漂亮話”呢?

       之前聽到有人說過:“年輕人自有年輕人的侷限性。”當時不以爲然,但卻莫名的記憶深刻,時不時的就會想起這句話。現在我大概知道了,年輕人的侷限就在度過的時間太短。雖然現在信息的密度遠不是以前可比,“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的讚美放在今天來看更是理所當然,但是有一樣東西,是永遠刻印在時間的刻度上的,那就是生命本身,或者說是生命和世界的互動。我想這可能就是無論在什麼時代、什麼文明下,代溝都永遠存在的原因。

       也許我們真的無法徹底理解父母的心情,但是我想有些事情是可以去做的。下次不妨讓父母在停下休息一下,我們去給他們買幾個橘子。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