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攀比心理要不得,及時糾正纔是正確的

現在社會中許多人不是在自己前行,而是被整個大環境裹挾着不得不前行。

這個大環境不僅僅指生活環境,還有心理上的某些暗示。

最爲明顯的是攀比心理。

人家有車自己也必須買車,全然不顧自己離上班的地方只有十幾分鐘的路程。

人家去旅遊自己也去旅遊,結果全都擁擠在一起。

別人家的孩子買鋼琴,自己家孩子也必須弄一臺其實孩子非常討厭鋼琴。

攀比心理是一種“別人有自己也要有,別人好自己要更好”的比較心理。

其中隱含着競爭、好勝的心理成分。

每個人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都有攀比心理,只不過成年人能夠理智地加以控制。

而成長中的孩子缺乏是非判斷標準和自制能力,很難控制自己的攀比慾望。

但如果家長一味滿足孩子的這種心理,只會助長他們的貪婪慾望和虛榮心。

而當這種慾望膨脹到定程度,孩子無法從家長那裏得到滿足時就會產生受挫心理。

學習成績、衣着用物、技術與能力,這是孩子們經常使用的歸類標籤。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孩子們互相比較學習成績與互相比較喫穿用度的本質是一樣的。

但家長們犯的錯誤往往是對前者樂見其成甚至過分鼓勵強調,卻視後者爲洪水猛獸,孩子稍微表露出一點就彷彿學壞了似的。

不知該如何定義自己、提升自己,纔會本能地選擇用這種相對容易的方式來確立自己的價值。

我們需要做的是幫助他在另外那些方面發展自己,而不是剝奪他也許是僅有的確立自身價值的可能。

面對孩子的攀比心理,父母如何應對

1、讓孩子參與家庭收支記錄

明明家庭經濟條件很一般,卻始終打腫臉充胖子,面對孩子提出毫無理由的需求也一味滿足,這樣不僅讓孩子的攀比心理更嚴重,甚至還會造成娃毫無生存自理能力,未來成爲啃老之人。

2、父母以身作則

父母要及時糾正自己的壞習慣,不僅如此爸媽最好不要總拿自家娃與別人家孩子作比較,以免助長攀比之風。

3、讓孩子適當的擁有“綠葉心態”

每次的演出只有一個主角,不可能每次都是自己當主角,別人當配角。

4、給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不要總是過分的強調某方面的優越感,尤其是金錢方面的認知。

孩子喜歡在物質享受方面攀比,其心理和行爲受情緒控制而缺乏理智,不能理解滿足人的需求是受一定條件限制的。

要堅持兩個重要原則:一是用孩子喜歡攀比的同類物品進行比較。

如孩子喜歡他人的某個玩具,父母可以用另一個玩具比。

讓孩子明白:別人有的那個玩具,咱們沒有;但你有的這個玩具,別人也沒有。

二是同孩子身邊的夥伴相比,孩子更容易接受,效果也好。

假如與隔代的長輩的童年比,孩子不容易產生共鳴。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