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海海,無怨無哀(8)

我爺爺。

爺爺在整個村莊,是佔領了某一個制高點的,什麼呢?

僞善!

他算是一個民間思想家。

念過私塾,在祠堂開過學堂。所以他因爲識字而自視甚高,他通曉自古傳承的仁義道德,相信善惡因果,相信天道倫理,這聽起來沒有什麼錯,千百年來的民間生存法則,自有存在的價值。

錯在他本身的自私和狹隘。那個年代識字的人極少,因此他驕傲地把自己看作道德仁義的審判者,另外他還嫉妒,嫉妒少校在全村人心目中的地位,在村民的心裏,那個真正的制高點屬於上校。

誰更有仁義之心?

人們心裏都懂。一切嘴皮子上的仁慈和正確,怎麼能和在你生死邊緣悄悄塞給你的一張鈔票相比,怎麼能和在你窘迫時不露痕跡地給你一條出路相比。

有的人天生有這樣的悲憫之心,而且付出時根本不會想到要回報。

爲了回報而給出的,那不是同情,甚至連僞善都不是,是交易。

上校,這樣一個生來就有悲憫之心的人,大概全村沒有一家人沒有得過他的好處。

他救了小爺爺的命,還給了 10 塊錢。

10 塊錢在當時是什麼概念?

聽家裏老人說, 70 年代農村發生活費,是每戶每人 2 元的標準,一家 4 口兩大人兩小孩就是 8 元,是預支的年底分紅時算總帳,這點錢要買油鹽醬醋要給孩子開學還有人情來往,再精打細算也不夠用,要是其中一個大人生了病不能出工掙工分還要住醫院,那到年底這家絕對是透支戶。

小爺爺是因爲了兒媳婦燒了他的耶穌像而尋死,那把小爺爺救回來就可以了,爲什麼上校還要給小爺爺錢讓他可以再去買耶穌像?

因爲懂得,所以慈悲。上校想讓小爺爺繼續擁有能撐起他生命的東西。

他醫活了鄉親,也知道有些鄉親貧困根本付不起診療費,是爲了讓人家心裏放下,而不是覺得欠了他的,所以他總是在看完病後就嚷嚷着要喫碗肉絲麪。

這是他無聲的體恤。

他深深地同情別人,他自己內心的苦,無法言說無處可解,所以當他能解別人的苦時,他從不猶豫。

還是因爲懂得,所以慈悲。

什麼是世界上最不痛的痛?別人的痛!

從未有過切膚之痛的人,哪裏能感知活在鈍刀子割肉般痛苦中的人呢?

對一個憂憂愁愁的人,你對他說一句 “ 不要憂慮 ” ,他就真能不憂慮了?連上帝也做不到。

非常複雜,很難解,除了傾聽和陪伴。

像我爺爺那樣,指指點點地說上幾句聽起來有道理的話,能安慰人心嗎?而且這樣一個人,會受歡迎嗎?

他一輩子活在正確中,批判離經判道,視一切不正統爲羞恥。

但他爲了莫須有的體面而不顧上校死活,密報上校行蹤導致上校被抓捕,卻令他自己被釘上了恥辱柱,從此成爲全村人的公敵。

他還嫉妒我父親和上校之間的兄弟情分!

自從上校回鄉後,爺爺和我父親之間漸漸不那麼親密。上校南征北戰見多識廣,和我父親又是少年夥伴,兩人成爲鐵哥們經常來往是理所當然,但爺爺卻不想被自己兒子冷落,更不想失去他的重要聽衆。

於是他罵人,只要有人提到上校,他就陰陽怪氣地、輕蔑地來一句, “ 太監 ” !

一個人,心裏所充滿的是什麼,從口裏出來的就是什麼。

爺爺的可悲還在於此,他這樣一個識字人,盡然也會被村裏的閒言碎語迷住了心智,懷疑自己的兒子和少校是令人不恥的男男關係。

這是最可悲的,他不相信自己親自教出來的兒子!

自己的兒子是直的還是彎的,沒有把握嗎?再細想想,他相信自己那些通古博今的道理是有用的嗎?可憐啊!

也有可能,在爺爺的心裏,他本來就希望 “ 上校 ” 別在這個村子裏,這就是他內心的隱祕心思。

只要上校在村裏,他這樣一個半老學究就完全沒有地位,無論是在家裏,還是在村裏。

如果上校從眼前消失,他不但能把自己的兒子給拉回來,村裏的閒言碎語也能止住。

爺爺到底是讀書人,讀書人沒什麼錯,怕就怕,只執着於自己的死道理,並且把這個不是真理的道理看得比命還重,這樣的讀書人容易自造悲劇。

或者一言以蔽之,認死理的讀書人可怕。

爺爺害了自己、害了後代,過去的講法就是封建衛道士自尋死路。

好在最後,主人公在經歷了無數的生死掙扎後,懂得了原諒、包容和珍惜,爺爺的青青墳頭上,終於迎來了他最寶貝的孫子。

未完待繼續...
( “像一棵開花的樹” 原創文,圖片來自網絡 )

相關鏈接:
人生海海,無怨無哀(1)
人生海海,無怨無哀(2)
人生海海,無怨無哀(3)
人生海海,無怨無哀 (4)
人生海海,無怨無哀(5)
人生海海,無怨無悔(6)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