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古今審美觀:蘭質蕙心和堆粉雕鑿

淺談古今審美觀:蘭質蕙心和堆粉雕鑿

文:枯木

人生塵世間,容貌各不同。無論凡夫俗子,還是達官貴人,富貴名望固然可以後天取得,也在機緣;然而容貌卻是父母賜予,先天所得,無以爲變。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古今固然。古人愛美,囿於時代,無所突破,然崇尚天然之美,倘若矯揉造作,便有東施效顰之嫌。今人愛美,多用刀剪,輔助針劑,尺寸之間,頻繁修補,以至於舉目天下同一貌,放眼四海皆一容。

古今審美,相差懸殊。古人之美,源自本色,蔚然成形,如李白詩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古人之美,春秋有定則,《詩經·衛風·碩人》有贊莊姜之美:“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古之美人,可謂珠玉在側,自然生輝;倩容英姿,怦然動情。


今人之美,在乎粉飾,重於雕鑿,千篇一律,萬人同容。諸如明星網紅,多喜整容。然修整過多,堆粉過厚,不外乎錐子臉,一字眉,雙眼皮,雕塑鼻;更有隆胸墊肩,抽脂補臀,而或染髮類金毛,露體飄狐騷。搔首弄姿,矯揉造作,只可遠瞧而不可近觀也。

古今之美,實質不同。古人愛美,容貌行止,講究花容月貌,蘭質蕙心,如《詩經•鄭風•有女同車》:“有女同行,顏如舜英,將翱將翔,佩玉將將。彼美孟姜,德音不忘。”又如李白《古風其四十九》:“美人出南國,灼灼芙蓉姿。皓齒終不發,芳心空自持。”


今人愛美,只觀其貌而不論其質,只講噱頭而無論操守,即便朝秦暮楚,衛宣聚麀,道德卑劣,三觀跌倒,依然趨之若鶩,粉絲如潮。於是乎,憑美貌周旋於富豪之間,依嬌姿上下於權貴之門;俊男頻作女兒態,美女時有三人行;乾坤顛倒,風塵吸張;狼奔豕突,羣魔亂舞。

古人之美,在於風度翩翩,美貌各異,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精彩紛呈。

今人之美,在於人工干預,猶如模具,注塑吸脂,磨骨去皮,令人疲敝。


古人之美,外在內涵,相得益彰;

今人之美,形神脫離,猶如魑魅。

古人之美,無以爲觀,翩若驚鴻,婉若游龍,娉婷綽約,窈窕嫵媚,極富想象,令人神往。

今人之美,一而概之,刀鑽雕鑿,厚粉堆積,初看引人注目,再瞧不過爾爾,三觀就令人不哂,甚至產生不適之症狀。

嗚呼!古今審美之差異,豈是形貌之差異?妄論者以“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而搪塞,殊不知拋卻其本質乎!《孟子·告子》有云:“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本意概述人之良知,然而今卻成“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舍其質而留其形,拋其義而用其式,豈不哀哉?!


《周易·繫辭上》:“慢藏誨盜,冶容誨淫。”今世之繁華,非古人之想象,當代之富饒,縱古人亦欽羨。美容妝扮,乃進化之徵兆,俊男美女,蓋人心之所向。然物質之充盈,並非文化缺失之藉口;醫療之發達,亦非教養缺乏之依仗。匱乏的文化,帶來淺薄的觀念,浮躁的社會,隨之虛無的心態。


《道德經》有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對美的追求亦然,浮躁的審美觀,過猶不及,斯非爲美,而爲醜矣!

2020/9/14榆木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