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100條朋友圈|(二)

2014年10月5日23:47

“雨水是一種極好的溶劑,能溶掉和它相似的愁緒。當雨突然間停了,人會感覺到莫名的煩躁,那是因爲雨停後,你又不得不面對生活的煩惱,再無理由推脫。所以可以說雨天其實是另外一個世界,一個臨時的避難所。”


對於雨,我有一種獨特的喜愛,說不清是什麼時候開始的,但是記憶中沒從來沒有反感的印象。我的朋友圈裏有着許許多多關於雨的記述,有大的,也有小的。就像這一年的秋天,到底下了幾場雨,看我的朋友圈就可以數得明明白白。

雨是自然中最好的鎮靜劑,這應該是在漫長的進化當中,寫在人類,也包括很多動物基因裏的感覺。下雨的時候,整個世界都在休息,獵物不會出現,所以可以放下捕獵求生、養家餬口的重擔;掠食者也會蟄伏,所以緊張的神經得以放鬆和舒展,倍感安全。是以天地皆靜,雨聲、雨簾、雨潤、雨化,萬籟寂,心神寧,妙不可言。

在文學中,雨的意向大多沒有那麼有限愜意,愁緒佔了大半:“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撐着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個丁香一樣的、結着愁怨的姑娘”……但仔細品來,雨卻並不是愁緒的寫照,而正是因爲它入心入情,所以才成了愁苦之人最好的伴侶。因爲有雨,愁緒纔有寄託,就像我說的,雨是“溶劑”,分不開,才能帶得走。

反之總是處於陽光之下的人,纔是最苦的,因爲他們無處訴苦。不會哭的人,一定不幸福。所謂好事就是人關注了好的一面,所謂壞事,不過就是反過來罷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福禍相依,一體兩面。總是處在陽光下的人,他的另一面在哪裏呢?雨的意義就在於“轉換”,用最簡單的方式,讓你可以坐下來,藏起來,養養精神,舔舔傷口。

一成不變的社會秩序,是令人焦慮的,再優秀的人也不可能在要求標準如此高的社會里做到面面俱到,絕大多數人潛意識裏都有着對於秩序的憎惡。而一場狂風暴雨正是可以打破秩序的利器。這是一個宣泄的出口,自然的咆哮蓋過了社會的秩序,人的精神一下子從各種社會規則中得到了解脫。你可以朝着狂風暴雨大聲呼喊,盡情向自然訴說自己的苦楚,而自然也彷彿憐惜地看着自己迷失的孩子,灑下心疼的淚水。

年輕人的愁和苦是值得說的事情麼?我想至少是值得尊重的。對於不同的人來說,苦是不同的。也許多年過後,反過來看從前的自己,感覺是“爲賦新詞強說愁”,但是那其實是刻舟求劍而已。在10歲時丟了最心愛的玩具,在20歲時失去了最心愛的女孩,在30歲時沒抓住晉升的機會,每一次都令人痛苦不已。而40歲時,我的孩子丟了他最心愛的玩具,我有什麼理由不承認他的痛苦呢。

人不大,雨不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