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100條朋友圈|(三)

2014年6月12日22:57

“我所理解的正能量是一種積極直面矛盾的態度。逃避、無視、激烈對抗或者發泄都不是正確的做法。這種態度也可以被稱作是智慧,它的對象是人,而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其實這是一條大道,只不過太多的人都因爲種種誘惑而迷失在曲徑幽巷裏。”


“正能量”是一個非常曖昧的詞,自從誕生開始,就沒有一個準確的定義。後來積極、樂觀、寬容、進取等一系列的優良品質被融合進了正能量的詞義之中,讓它以最正面的形象廣爲傳播。但是就像上一篇所寫的一樣,任何事物如果忽視了它的另一面,就一定會偏離了其意義本身。很多地方開始無腦宣傳“正能量”,把所有與主流不符的意見和聲音全部歸結於“負能量”予以打擊。部分人對事物“暗”的一面採取極力否認,忽視事物的本質,不過是掩耳盜鈴。很顯然這種無視問題、迴避問題、以及不容非議的態度並不理智,也不有益。妄圖掩蓋黑暗,就是對光明的褻瀆和質疑,否認了事物本身的生命力。

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否定之否定是事物發展的方向,是必經之路。新中國建國至今70年,我們不能用前30年否定後40年,也不能用後40年否定前30年,這就是尊重事物發展的規律。在不同時期,不同的指導思想、不同的體制制度,對應着不同的歷史階段、不同的經濟基礎、不同的國際地位,指導着不同的生產實踐、不同的社會生活,滿足了不同時期國家和人民的需要,也造成了不同的社會問題。堅定發展,直面問題,敢於革新,與時俱進,這想必就是正能量了。

而這一條道路,中國人已經走了五千年,是一條名副其實的康莊大道。中華文明之所以成爲唯一一脈自古至今從未斷絕的文明體系,其核心就是“變”,即是革新。實事求是的精神是中華文明生命力之源泉。爲什麼中國在各種外交場合總是強調“共贏”?因爲這是寫在中國人骨子裏的東西,其核心是尊重和吸納多樣性。中華民族作爲一個傳統的農耕文明,“共存”是我們普遍的共識,“相得益彰”一直是我們的追求,而“你死我活”不是我們文化的主流。女媧補天、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神農嘗百草,哪一樣都是爲了天下蒼生,哪一樣都是爲了共存共榮。大同社會的理想跨越千年,“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爲己。”爲什麼共產主義理想可以在中國紮根,進而枝繁葉茂?因爲這其實就是中華民族千年以來不變的理想。所以中華民族長久以來涵養了海納百川的博大情懷,不論是不是漢族,不論是不是黃皮膚,只要來了,都是朋友。求同存異,互相借鑑,敢於革新,從善如流。這是我們的初心,讓中華民族永葆青春和純潔。

對抗是不解決問題的,越是激烈的對抗越是對於自己無能的恐懼。敢於立言,敢於諫言,敢於納言,最終敢於正視自己的錯誤,欣然“食言”,而後重新立言,此乃大方大正之人;言必信,行必果,堅實篤定,努力踐行自己的價值觀並做有價值於社會的事,也是君子所爲;而若糾結於什麼是“正”,什麼是“負”,非要在立場上壓別人一頭才能安心,那恐怕就是慼慼之小人,惶惶不可終日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