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影響你行爲的四個效應 語義效應 錨定效應 確定效應 反射效應

語義效應

損失規避讓人們厭惡“失去”,而期待“得到”,關於這句話我們可以解釋爲語義效應,而對於這個效應我有兩個理解:

一是:如果厭惡的“失去”真的發生了,那即使你再“得到”了,哪怕你得到的和失去的一樣多,你也還是會覺得不高興。因爲人對“失去”的厭惡會放大,而“得到”的幸福則無法同等尺度的抹平這種厭惡。

二是:如果這個厭惡的“失去”和期待的“得到”都沒有發生,讓一個人做選擇時(即“得到”A,就必須失去B,或者不失去B,就無法得到A),那人們多半會選擇放棄期待的“得到”,而避免厭惡的“失去”發生。這是人的本性,人對損失的厭惡,是大於對“得到”的期待的。

我曾經看到過一個特別讓人深思的例子:就是一些客服電話現在已經非常善於使用講話的技術了,當一些客戶打來問一些特別容易解決的售後服務時,不是反問用戶是不是有沒有做這個,或者是有沒有做那個。而是直接指揮用戶去幹,這樣在乾的過程中,就能夠自己發現問題。

這是因爲如果你反問用戶,其實就是在隱含着說這麼一個問題:你是不是很笨呀,這麼簡單的問題都沒有發現。有的時候一些脾氣不好客戶,一聽到類似的問題,就會怒上中幹,事情就很不好解決了。

對於這個例子,我真是感同身受,尤其是自己在處理一些關係時,真的可以借鑑這個辦法,不是去反問別人什麼沒幹,或者什麼東西沒看懂,而是讓他直接去看看,這樣的表達效果,更容易讓人的心情平復下來,事情也就好談了。

錨定效應

在給領導寫建設方案或者是彙報PPT的時候,你如果不想太按照領導的意思來改,那就最好提前給領導設定一個你自己覺得不錯的錨,然後讓領導也認可這個錨,這樣自己編寫的材料纔有可能不會初稿和最終稿面怒全非。

對於給領導寫建設方案和彙報PPT,我現在最深的體會就是:

領導會有很多自己特定的想法,這個想法很有可能對,但也也會有很多是他自己獨有的,不一定就是最好的。

這個時候,你最後能夠給領導一個錨,然後讓領導根據這個錨來判定自己寫的合不合適,優不優秀。這樣評判起來大家都有依據,從而不至於最後只能按照領導的意思來。

確定效應

如果我們使用概率樹計算期望值的辦法來解釋,我覺得有一個前提:

那就是類似的選擇,我在一生中可以選擇多次。

這樣,我就可以按照期望值最大的那個選項來進行選擇。之所以會這樣說是因爲,雖然從理性的角度來說,選擇期望值大的那個選項是理性的,但是這個選項卻會導致我什麼都無法獲得。這個優勢,纔是人們真正選擇期望值小的選項的原因。

所以,我一直沒有想明白的是:怎麼才能夠算是理性呢?我就是要保證自己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收益,所以我不選擇期望值最大的那個,這也應該算是理性吧?所以,對於確定效應來說,關鍵是你要知道有確定效應,而且知道我選擇某個選項的原因,是因爲我心裏明確知道,我是想要保證肯定有收益,還是儘可能獲得大的收益。

反射效應

確定效應和反射效應是一對。當你手裏有一定的收益的時候,你就不想冒險,因爲這個時候你厭惡風險。而當你手裏已經虧損的時候,你這個時候是想冒險的,也許賭一把能夠把收益掙回來呢?而往往惡性循環就是這麼開始的,可能就是因爲一個意外,你的投資出現了不順,虧了一些,你甘心呀,覺得自己的投資水平還是可以的,所以就認爲自己一定能夠翻身。

但,投資是有風險的,而且你越急躁風險就越大。而自身的損失,往往是急躁的導火索,所以,就是在這個時候,惡性循環開始了。

我是徐建航,這是我寫的第157篇文章,歡迎你加入007社羣,七天寫一篇,一起寫七年,七年之後一起去南極。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