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的路徑

學習是有路徑的。

十年前,美國通用電氣金融服務公司(GE)的三位培訓人吉姆‧威廉姆斯(美)、史蒂夫‧羅森伯姆(美)和朱春雷合作推出了一本書《學習路徑圖》,將學習路徑定義爲“從培訓結束到勝任工作期間所經歷的一系列的有次序的活動、事件及體驗”,並提出了學習路徑圖方法論的六個步驟。

我當時作爲一個培訓人,讀過這本書,覺得很不錯,在操作層面可以有效解決培訓和學習中的一些問題。但我仍然固執地認爲,這是“學習之術”,而非“學習之道”。

2019年,在浙江紅船幹部學院訪學時,看到紅船學院提倡的“學、思、踐、悟”“四字訣”,立時頓悟了,這纔是真正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學習之道”。

我個人體會,“學、思、踐、悟”可以劃分成“學而思”、“踐中悟”兩個階段,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學,即學習。愚以爲,要學習,首要解決好三個問題。一要培育樂於學習的興趣,二要看到學習帶來的變化,三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

這裏,我重點解讀一下終身學習的理念。終身學習,是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在1965年成人教育促進國際會議上,由時任成人教育局局長的保羅‧朗格朗(法)提出的。終身學習包括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可以說,“終身學習是21世紀人的通行證。”

實則,中國古人早就提出終身學習的理念,譬如“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炷之明。(西漢‧劉向《說苑》)”倡導人們活到老、學到老。

中國共產黨人尤爲重視學習,始終提倡持續學習、終身學習。早在延安時期,毛澤東主席就講到:“我們隊伍裏有一種恐慌,不是經濟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過去學的本領只有一點點,今天用一些,明天用一些,漸漸告罄了。好像一個鋪子,本來東西不多,一賣就完,空空如也,再開下去就不成了,再開就一定要進貨。我們的‘進貨’就是學習本領,這是我們許多同志所迫切需要的。” 習近平總書記更是談到“中國共產黨人依靠學習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學習走向未來。”他進一步強調,“人的一生只充一次電的時代已經過去,只有成爲一塊高效蓄電池,進行不間斷的、持續的充電,才能不間斷的、持續的釋放能量。”於我們而言,這種“不間斷的、持續的充電”就是學習。

思,即思考。打個通俗的比方,學習好比喫飯,萬千知識,五穀雜糧,而思考如同消化、吸收,是把學到的東西再加工、精加工的過程。

孔子說的好,“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罔,是迷惑;殆,通倦怠。就是說,只學習不思考,就會迷惑不解;只思考不學習,就會勞而無功。

學而思,可以用一首詩做註腳。那就是一代大儒朱熹的《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

踐,即實踐。學以致用,事上磨練。一方面,學到的東西一定是拿來用的;一方面,不通過實踐的檢驗,就不知道學到的東西有沒有用、適不適用、好不好用。所以,學而思的東西要在實踐中應用。

悟,即領悟。學到的知識、技能、方法等等,要經過思考、實踐的充分咀嚼、反覆體驗,如同消化後的食物轉化爲能量,要把學到的知識轉化爲智慧,反過來再指導我們的學習、工作、生活。這個就是明瞭、開悟。

踐中悟,也可以找到一首詩做註腳。大德高僧布袋和尚有一首從插秧勞動中體悟人生的偈子:“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爲道,退步原來是向前。”若不親手插秧,不親身實踐,怎麼會知道“退步原來是向前”的道理呢?只有踐中悟,才能悟理深刻,點石成金。

“學、思、踐、悟”的學習之道,更是學習理論上的守正創新。

“學、思、踐”,是承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中庸》)”,而“悟”,是“學、思、踐”的昇華,是“學、思、踐”的成果。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大學》)”

可知,學習是有路徑的。認識“學、思、踐、悟”這個路徑,就明悟了“學習之道”,學習纔有事半功倍之效。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