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之好治不病以爲功

蔡桓公倒牀的時候想到了扁鵲,只是扁鵲早已到了秦國。
本來蔡桓公是不會死的,扁鵲也不至於逃的。只是蔡桓公太自以爲是,對於扁鵲幾次三番的忠告置若罔聞,反而以“醫之好治不病以爲功”進行譏諷。
所以扁鵲知道等到病入膏肓的時候,自己也無迴天之術,又怕朝廷怪罪,所以一走了之。總之蔡桓公是死在了自己的狂妄自大和剛愎自負上面。
“醫生治病最喜歡把沒病的人說成有病的人,然後他們胡亂搞些藥讓你服用,然後說醫好了你的病而博取功名,讓你記住他的功勞。”這句話有些道理但絕不是真理。並不是所有的醫生都是好大喜功的。
把《扁鵲見蔡桓公》這篇文章讀透。現實生活中同樣有許多人和事,猶如複製了這個故事。所以纔有了“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的說法,只是“旁觀者清”又怎麼能叫醒“當局者迷”的人呢?懂得“對症下藥”不成蔡桓公的又有幾個呢?
我們在審視“醫之好治不病以爲功”的時候不妨考慮一下另外一句“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這句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