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愛上作文課》讀書筆記三

第三章 讓學生在寫作中學會寫作

中學作文教學的基本內容應該是讓學生感受寫作過程、豐富寫作積累、體悟寫作規律、形成寫作經驗。

讓學生感受寫作過程

很多寫作的大家,並沒有名師的指導;很多名師,也沒有指導出大家。這足以說明所,謂的“教學”對於寫作能力的提高是多麼的蒼白無力,而親力和體驗是多麼的重要。
對於作文來說,“不教而教”,讓學生親歷寫作的過程,體驗寫作的過程,去經歷體驗和積累種種寫作的感受,是作文教學最最基本的教學內容。毛澤東說: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只有親口嘗一嘗。這對寫作來說是至理名言。無論是作文指導還是作文講評,教師都不可剝奪學生這樣的權利,更不能以自己的主觀認識或他人的經驗強勢壓迫和替代學生的寫作體驗,而要善於激活學生自覺體驗寫作過程、反思寫作過程的意識,共享寫作體驗的資源。

所思:在平常的學生作文中憑空捏造、憑空想象的例子非常多,常常讓人感覺空洞無物。有些作文辭藻華麗,但毫無情感,常有賣弄辭藻,無病呻吟的感覺。其實平常的閱讀練習當中,我們也常常會看到所選擇的文章,也有這樣的現象。

我看到過一個高考模擬試題當中所選的一篇文章,文章的大概內容是夫妻吵架了,丈夫賭氣到田裏翻地,他用了兩個多小時就翻了近乎兩畝地。我打小在農村長大,這樣的神速不是人力可以到達的。

還有一篇文章多次被模擬試題引用到,其中一段內容是老母親讓自己的孩子把一袋子麪粉搬到太陽底下曬。一直在農村生活的老母親,她肯定有生活經驗:麪粉是不能曬的,一曬就會壞。

還有一篇文章在模擬試題當中出現一位長期患病的人,因爲經常吃藥居然成了神醫,能看各種疑難雜症,比專家還專家。

當我們一邊給學生們強調要有生活經驗,要真實,而一邊又面對着這些沒有生活體驗,坐在家裏閉門造文的所謂作家說寫的甚至胡吹牛的文章,也只能感慨而無奈。

豐富學生的寫作積累

文章是高樓,素材是磚瓦和泥沙。但一幢大樓僅僅有磚瓦泥沙是不行的。還有許多更爲重要的東西。
首先是生活的積累。我所強調的生活積累就是善於把普通平常的生活“據爲己有”,使之成爲寫作的材料,寫作的源頭,寫作的動力,寫作的靈感。
對於寫作來說,情感和思想的積累更爲重要。記敘文的寫作在具備基本能力的前提下,區分文章高下的一個重要因素,就在於有沒有細膩的描寫,其關鍵又在於有沒有細膩的情感。寫議論文在具備基本能力的前提下,區分文章高下的一個重要因素,就在於有沒有思想的深度。思考纔能有思想,思考的過程就是一個積累的過程。

讓學生體悟寫作規律

寫作是一種高層次的語文能力,是一種複雜的學習活動。寫作規律的認識,必須依靠學生自己的體悟,這也應該是作文教學的基本內容。
可是不少老師把習作的評判作爲教學的主要內容。作文評講自然是作文教學的一個方面,但作文評講並不是作文教學的全部,更不等於就是習作的評判。
新課改之後,又有一種流行的做法,就是把課程標準寫作要求作爲作文教學的內容。課程標準是寫給老師看的,是老師教學的依據,不是學生學習的依據,學生是不需要看課程標準的,事實上也不一定看得懂。

注重學生寫作經驗的形成

寫作是需要經驗的,這就是絕大多數人文章越寫越好的原因,寫作經驗,即包括成功的經驗,也包括不成功的經驗,經驗形成的過程常常是不自覺,不自知的,常常是“潛移默化”的。
寫作是一種個性化的學習活動,照搬別人的寫作經驗,並沒有多大的意義。
對於中學生來說,這種寫作經驗的個性化,主要體現在必須在自己的寫作活動中形成自己的經驗。
我反對的只是簡單化的教學技巧和方法。我認爲符合寫作規律的做法,應該是讓學生在寫作經驗形成的過程中掌握方法,運用技巧或者在寫作活動的過程中學習寫作的方法和技巧。
語文能力的培養,包括作文能力的培養,也必然包括應試能力的培養都不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樣立竿見影的事情。

所思:在教學中讓學生多寫作,多體驗,並用多種評價方式進行作文評改,之後還要多鼓勵、多肯定,學生才能形成一定的寫作經驗,體會到寫作的規律,之後愛上寫作。爲了讓學生多寫作,又不形成學生的負擔,還要防止學生抄襲,所以,作文應該在教室裏當堂完成。沒有完成或者不符合要求,其實呢都不要緊。只要當堂寫,學生慢慢就會習慣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所要求的作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