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鍾南山的本事,卻沒有鍾南山的命,一代神醫力戰霍亂,無聲死去

抗疫英雄鍾南山院士喜獲“共和國勳章”榮譽,可謂實至名歸。他爲中國人民做出的貢獻絕對值得擁有這樣的榮光。鮮花和掌聲我們也毫不吝嗇的給到他。

但是清朝溫病學大家王孟英,其醫術,學術貢獻絲毫不亞於鍾南山,但卻在抗擊霍亂的戰鬥中倒了下去。沒有勳章,也沒有鮮花和掌聲 。作爲一名戰士,他倒在了自己的戰場上,而且是悄無聲息的遠去了。沒有人知道他什麼時候走的,甚至連背影都沒有留下。留下的只是一個個鮮活的醫案,幾部價值連城的著作。

清朝末年,江南霍亂流行,只因戰爭頻發,民不聊生。而衛生條件又極差。王孟英在上海與大家一起與霍亂戰鬥。時時處於危險之中。那時候,醫生對自己的防衛措施很不到位沒用防護服,沒用KN95,也沒有酒精,消毒液等殺菌消毒物質。而且他們都是憑一己之力在和病魔戰鬥,清政府自顧不暇,根本沒有能力援助他們。

正在王孟英忙得不可開交的時候,有一位叫金簠(fǔ)齋的人來找他,他一見王孟英就說道:“總算見到你啦。”原來這位叫金簠齋的先生是一位非常慈善的人。他一見到王孟英就說“我總算見到你的真人了,你寫的書我都看過了。”王孟英很喫驚:“您把我的書都看啦?”結果倆人一聊,還真是這麼回事。金簠齋先生把王孟英的書看了個遍。二人一見如故,遂成爲交心的朋友。

原來金先生來找王孟英是想讓他把原先寫的《霍亂論》重新修訂一下。這本書寫的時候,王孟英還很年輕,到了今天他一定有更多的臨牀經驗。金先生想讓王孟英把這些經驗都寫進去,然後把它出版了,好讓大家都知道如何防治霍亂病。王孟英一口答應下來。但是因爲他實在太忙了,這個事就耽擱了下來。

直到兩個月後的8月28日那一天,金先生像往常一樣去幫助、照顧那些霍亂患者。然而,就在那一天,他突然上吐下瀉,四肢抽筋。金先生知道不好,自己感染了霍亂,趕快叫人去請王孟英,等到王孟英趕來一看,已經無藥可治了,他的脈已經渙散了。金簠齋先生就在第二天,也就是29日離開了人世。

王孟英非常悲痛,這是他最好的朋友。兩人志同道合,一起投入到了撲滅霍亂的鬥爭當中。這個時候,金先生卻離他而去。這讓王孟英萬分痛苦。

然而,老天爺可能覺得這對王孟英的打擊還不夠。王孟英不久收到了他二女婿和親家寫來的一封信 ,說他的二女兒也因爲霍亂病於29日那天病故了。

王孟英當時就哭暈過去了,撲倒在地。他禁不住埋怨親家,你們也是 行醫的啊,我的書你們家也放了一套啊,你們怎能讓我王孟英的女兒死於溫熱病呢!

原來,8月23日那一天,王孟英的二女兒定宜突然上吐下瀉。女婿家姓戴,也是醫生。但是,他們可能有某種顧慮,沒敢治,反而從外面請來了一位醫生。這位來了一看,這是寒症啊,就服用附子理中湯吧,這是溫熱的藥。就給服下去了。結果病越來越重,舌苔都黑了。

這位老兄一看,媽呀,這是開錯藥了吧。怎麼辦?換藥吧。又開了寒涼的藥,服下去之後,病情依然不見好轉。最後又用了金貴腎氣丸 ,還是溫熱的藥。最終,8月29日,王定宜舌黑如炭,不治身亡。

二女兒病逝,王孟英猶如萬箭穿心,傷心欲絕。清醒過來後,王孟英擦乾眼淚,走進書房,鋪好了紙,拿起了筆。朋友們見狀,問他要幹什麼?王孟英說“我要重寫《霍亂論》。我的朋友,我的女兒都是因爲這個霍亂在同一天去世了,難道我不應該重新來寫這本書嗎?”

無數個日夜之後,王孟英終於完成了《隨息居重訂霍亂論》。

在這本書裏,王孟英論述了很多防疫的知識和概念,和現代的許多防疫理論非常接近。王孟英認爲,水源的污染和食物的污染都是霍亂傳播的根源。比如上海這個地方,水源就非常不好:“附郭之河,藏垢納污,水皆污濁不堪。”這個水太髒了,老百姓喝了怎能不生病呢。

那應該怎樣解決呢?王孟英在書中寫到:“湖池廣而水清,井泉多而甘冽。疏浚河道,毋使積污。或廣鑿井泉,毋使飲污。”就是疏浚河道,讓清澈的水流進來。

另外,王孟英還提出了房間裏要通風,讓空氣保持流通、新鮮。這些概念,絕對是防止霍亂的必要條件。現代醫學也認爲,霍亂這個病,防禦大於治療。主要防禦好了,這個病就不會造成多大的危害。但是,當時的清政府,根本沒有力量來做這個防禦。內憂外患,無暇顧及。

像王孟英這樣的醫生是得不到政府支持的,他們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撲滅霍亂。這就很容易把自己暴露在傳染源當中,是非常危險的。

有一點是王孟英比較省心的,那就是清政府雖然不能給他們什麼支持,但是,也並不阻止他們行醫治病。不用考行醫證,不用擔心被逮到了罰款、拘留、判刑。沒有什麼無證行醫,非法行醫之類的罪名。當時如果罰款,我估計王孟英一天也活不下去。因爲他太清貧了,經常食不果腹。作爲一代名醫,真的是有點不可思議。

王孟英有個同行叫餘小坡,是個進士,自己懂醫,也行醫。有一天,他行醫回來,餓了,隨手就吃了一小盅蓮子羹。喫完了,就開始上吐下瀉。他知道不好,馬上叫人去請王孟英,結果,還沒等王孟英來到這兒呢,他就已經不行了。霍亂這個病發病非常快,王孟英不是不知道這些,但是,當他重新寫完《隨息居霍亂論》之後,又立即投入到撲滅霍亂的戰鬥中去了。

王孟英直接

接觸這些霍亂患者,和那些在戰場上與敵人短兵相接的士兵沒什麼兩樣。也就是從這時候起,王孟英就從歷史的文獻中消失了。從此無影無蹤,再沒留下一點點蛛絲馬跡。關於他的去向至今仍是學士界的一大謎團。有一種說法是王孟英活到了80多歲,但只不過是美好的願望罷了。

我們據實推測,王孟英因爲霍亂失去了最好的朋友,也痛失愛女。他懷着一腔悲憤,對霍亂充滿仇恨,難免不管不顧。而且,當時條件有限,醫生的自我防衛措施幾乎沒有,所以,王孟英感染霍亂去世應該是大概率事件。如果他活到80多歲,那麼,他一定會有更多的著作問世,可是,我們並沒有看到;他也一定會和朋友們有來往和聯繫,這也沒有任何記載。

真正的戰士,他最好的歸宿是在戰場上。王孟英在抗擊霍亂的戰鬥中倒下,是死得其所。沒有人爲他頒發勳章,也沒有鮮花和掌聲,他依然義無反顧,用生命捍衛自己的陣地。

一生救人無數,自己卻一貧如洗。當他在書中談笑風生,雷霆萬鈞的時候,背後卻忍飢挨餓,喫糠度日。當霍亂來臨時,他以一己之力,向病魔發起了挑戰,拯救了無數患者。作醫者若此,一生無憾;國之大醫,國之重器,也就是這樣吧。

有醫如此,實乃中華之幸;即便我們用盡真情去懷念他,也還嫌不夠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