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钟南山的本事,却没有钟南山的命,一代神医力战霍乱,无声死去

抗疫英雄钟南山院士喜获“共和国勋章”荣誉,可谓实至名归。他为中国人民做出的贡献绝对值得拥有这样的荣光。鲜花和掌声我们也毫不吝啬的给到他。

但是清朝温病学大家王孟英,其医术,学术贡献丝毫不亚于钟南山,但却在抗击霍乱的战斗中倒了下去。没有勋章,也没有鲜花和掌声 。作为一名战士,他倒在了自己的战场上,而且是悄无声息的远去了。没有人知道他什么时候走的,甚至连背影都没有留下。留下的只是一个个鲜活的医案,几部价值连城的著作。

清朝末年,江南霍乱流行,只因战争频发,民不聊生。而卫生条件又极差。王孟英在上海与大家一起与霍乱战斗。时时处于危险之中。那时候,医生对自己的防卫措施很不到位没用防护服,没用KN95,也没有酒精,消毒液等杀菌消毒物质。而且他们都是凭一己之力在和病魔战斗,清政府自顾不暇,根本没有能力援助他们。

正在王孟英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有一位叫金簠(fǔ)斋的人来找他,他一见王孟英就说道:“总算见到你啦。”原来这位叫金簠斋的先生是一位非常慈善的人。他一见到王孟英就说“我总算见到你的真人了,你写的书我都看过了。”王孟英很吃惊:“您把我的书都看啦?”结果俩人一聊,还真是这么回事。金簠斋先生把王孟英的书看了个遍。二人一见如故,遂成为交心的朋友。

原来金先生来找王孟英是想让他把原先写的《霍乱论》重新修订一下。这本书写的时候,王孟英还很年轻,到了今天他一定有更多的临床经验。金先生想让王孟英把这些经验都写进去,然后把它出版了,好让大家都知道如何防治霍乱病。王孟英一口答应下来。但是因为他实在太忙了,这个事就耽搁了下来。

直到两个月后的8月28日那一天,金先生像往常一样去帮助、照顾那些霍乱患者。然而,就在那一天,他突然上吐下泻,四肢抽筋。金先生知道不好,自己感染了霍乱,赶快叫人去请王孟英,等到王孟英赶来一看,已经无药可治了,他的脉已经涣散了。金簠斋先生就在第二天,也就是29日离开了人世。

王孟英非常悲痛,这是他最好的朋友。两人志同道合,一起投入到了扑灭霍乱的斗争当中。这个时候,金先生却离他而去。这让王孟英万分痛苦。

然而,老天爷可能觉得这对王孟英的打击还不够。王孟英不久收到了他二女婿和亲家写来的一封信 ,说他的二女儿也因为霍乱病于29日那天病故了。

王孟英当时就哭晕过去了,扑倒在地。他禁不住埋怨亲家,你们也是 行医的啊,我的书你们家也放了一套啊,你们怎能让我王孟英的女儿死于温热病呢!

原来,8月23日那一天,王孟英的二女儿定宜突然上吐下泻。女婿家姓戴,也是医生。但是,他们可能有某种顾虑,没敢治,反而从外面请来了一位医生。这位来了一看,这是寒症啊,就服用附子理中汤吧,这是温热的药。就给服下去了。结果病越来越重,舌苔都黑了。

这位老兄一看,妈呀,这是开错药了吧。怎么办?换药吧。又开了寒凉的药,服下去之后,病情依然不见好转。最后又用了金贵肾气丸 ,还是温热的药。最终,8月29日,王定宜舌黑如炭,不治身亡。

二女儿病逝,王孟英犹如万箭穿心,伤心欲绝。清醒过来后,王孟英擦干眼泪,走进书房,铺好了纸,拿起了笔。朋友们见状,问他要干什么?王孟英说“我要重写《霍乱论》。我的朋友,我的女儿都是因为这个霍乱在同一天去世了,难道我不应该重新来写这本书吗?”

无数个日夜之后,王孟英终于完成了《随息居重订霍乱论》。

在这本书里,王孟英论述了很多防疫的知识和概念,和现代的许多防疫理论非常接近。王孟英认为,水源的污染和食物的污染都是霍乱传播的根源。比如上海这个地方,水源就非常不好:“附郭之河,藏垢纳污,水皆污浊不堪。”这个水太脏了,老百姓喝了怎能不生病呢。

那应该怎样解决呢?王孟英在书中写到:“湖池广而水清,井泉多而甘冽。疏浚河道,毋使积污。或广凿井泉,毋使饮污。”就是疏浚河道,让清澈的水流进来。

另外,王孟英还提出了房间里要通风,让空气保持流通、新鲜。这些概念,绝对是防止霍乱的必要条件。现代医学也认为,霍乱这个病,防御大于治疗。主要防御好了,这个病就不会造成多大的危害。但是,当时的清政府,根本没有力量来做这个防御。内忧外患,无暇顾及。

像王孟英这样的医生是得不到政府支持的,他们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扑灭霍乱。这就很容易把自己暴露在传染源当中,是非常危险的。

有一点是王孟英比较省心的,那就是清政府虽然不能给他们什么支持,但是,也并不阻止他们行医治病。不用考行医证,不用担心被逮到了罚款、拘留、判刑。没有什么无证行医,非法行医之类的罪名。当时如果罚款,我估计王孟英一天也活不下去。因为他太清贫了,经常食不果腹。作为一代名医,真的是有点不可思议。

王孟英有个同行叫余小坡,是个进士,自己懂医,也行医。有一天,他行医回来,饿了,随手就吃了一小盅莲子羹。吃完了,就开始上吐下泻。他知道不好,马上叫人去请王孟英,结果,还没等王孟英来到这儿呢,他就已经不行了。霍乱这个病发病非常快,王孟英不是不知道这些,但是,当他重新写完《随息居霍乱论》之后,又立即投入到扑灭霍乱的战斗中去了。

王孟英直接

接触这些霍乱患者,和那些在战场上与敌人短兵相接的士兵没什么两样。也就是从这时候起,王孟英就从历史的文献中消失了。从此无影无踪,再没留下一点点蛛丝马迹。关于他的去向至今仍是学士界的一大谜团。有一种说法是王孟英活到了80多岁,但只不过是美好的愿望罢了。

我们据实推测,王孟英因为霍乱失去了最好的朋友,也痛失爱女。他怀着一腔悲愤,对霍乱充满仇恨,难免不管不顾。而且,当时条件有限,医生的自我防卫措施几乎没有,所以,王孟英感染霍乱去世应该是大概率事件。如果他活到80多岁,那么,他一定会有更多的著作问世,可是,我们并没有看到;他也一定会和朋友们有来往和联系,这也没有任何记载。

真正的战士,他最好的归宿是在战场上。王孟英在抗击霍乱的战斗中倒下,是死得其所。没有人为他颁发勋章,也没有鲜花和掌声,他依然义无反顾,用生命捍卫自己的阵地。

一生救人无数,自己却一贫如洗。当他在书中谈笑风生,雷霆万钧的时候,背后却忍饥挨饿,吃糠度日。当霍乱来临时,他以一己之力,向病魔发起了挑战,拯救了无数患者。作医者若此,一生无憾;国之大医,国之重器,也就是这样吧。

有医如此,实乃中华之幸;即便我们用尽真情去怀念他,也还嫌不够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